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凤凰展翅 > 76.“影” 凭才学获信

76.“影” 凭才学获信(2 / 2)

众人听了,都觉得此法可行。王彦当即下令,让宁国县按“影”的方法施行,同时让“影”前往宁国县,协助县令督导。“影”领命后,即刻动身,一路快马加鞭赶到宁国县。他没有直接去县衙,而是先到田间地头,亲自示范“挖浅沟、堆干草”的方法,又跟百姓讲解“捕蝻虫换赏钱”的政策。

起初,百姓们还有些犹豫——往年官府也让他们捕蝗,却从未给过赏钱,生怕这次又是“空头支票”。“影”便从县衙支取了五百贯钱,在田间设了“收虫点”,百姓捕到蝻虫,当场称重、当场给钱。有个老农捕了十斤蝻虫,拿到一百文钱,喜滋滋地说:“这比种地还划算!”消息传开,百姓们纷纷扛起锄头、拿着竹筐,涌到田里捕蝗。

短短十日,宁国县的蝗灾便得到了控制。待王彦派人来巡查时,田里的禾苗已重新抽出新芽,百姓们也陆续从宣城返回了家乡。王彦得知后,对“影”更是赞不绝口,在给朝廷的“政绩奏疏”中,特意提到了“幕僚苏生献策平蝗灾,功不可没”。

经此一事,“影”在宣城官员中的名声彻底传开。不仅王彦、李默对他信任有加,就连平日里不苟言笑的通判张九成,也时常找他探讨“税法改革”的问题。张九成是个务实的官员,一直觉得宣州的“茶税”征收不合理——茶农按“亩”缴税,不管收成好坏,都要缴固定的税,导致许多茶农因“欠税”而弃田逃亡。

“影”听了张九成的困惑,便跟着他去了宣州的茶乡——泾县。在泾县,“影”走访了数十户茶农,发现茶农的收成差异极大:有的茶农种的是“早茶”,三月便可采摘,亩产茶叶二十斤;有的种的是“晚茶”,五月才采摘,亩产茶叶不过十斤;还有的茶农因“茶园缺水”,亩产甚至不足五斤。若按“亩”缴税,早茶农缴得起,晚茶农和缺水的茶农便只能“逃税”。

“张通判,”“影”在泾县住了三日后,对张九成说,“茶税当按‘实际产量’征收,而非‘亩数’。可令茶农在采摘前,向县衙‘报备茶园面积、茶种’,县衙派‘勘茶官’实地勘验,估算‘预计产量’;待茶叶采摘后,茶农按‘实际卖出的茶叶数量’缴税,多退少补。同时,对‘缺水茶园’,可免半年税,鼓励茶农修水利。”

张九成觉得此法可行,便联合“影”一起,起草了《宣州茶税改革疏》,呈给知府王彦。王彦看后,当即批准在泾县试点。试点三个月后,泾县的茶税不仅没减少,反而比往年多了三成——因为之前逃税的茶农,都主动回来缴税了;而修水利的茶农,也因“免半年税”的政策,积极性大增。

此事过后,“影”在宣城官员中的地位愈发稳固。王彦不仅给了他“从九品司书”的品阶,还让他“总领宣州府的财税、漕运、农桑事宜”——这意味着,“影”已真正接近宣城的权力核心,成为知府以下,最受信任的官员之一。

宣和三年冬至,宣城下了一场大雪。府衙内摆了宴席,王彦、张九成、李默等官员都在座,“影”也被请在了主位旁。酒过三巡,王彦举起酒杯,对众人说:“若不是苏生(此时“影”仍未用“影”为号),宣州的漕运仍是一笔糊涂账,蝗灾也不知要闹到何时,茶税改革更是无从谈起。苏生凭才学获信,实至名归!”

张九成也附和道:“苏生不仅有才,更难得的是‘务实’——不尚空谈,只重实效,这才是为官者该有的样子。”

“影”起身回敬,杯中酒映着烛火,泛起暖黄的光。他想起半年前,自己还在府衙外的石狮旁忐忑不安,如今却能与宣城的核心官员同席议事——这一切,不是靠关系,不是靠钻营,而是靠自己的才学,靠一次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席间,李默忽然问:“苏生,你既有如此才学,为何不参加科举?若中了进士,前途不可限量啊。”

“影”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随即笑道:“科举虽好,可眼下宣州有漕运、农桑、财税的诸多事要做,这些事关系到百姓生计,比科举名次更要紧。”

众人听了,都对他多了几分敬重——在这个人人都想通过科举“一步登天”的时代,“影”却愿沉下心来,做这些“琐碎的实务”,这份胸襟,实属难得。

从那以后,“影”在宣城的名声越来越响。百姓们不知道他的真名,只知道府衙里有个“苏司书”,能算清糊涂账,能治蝗灾,能让茶农缴得起税,便私下里称他为“影”——意为“如影随形,护佑百姓”。久而久之,“影”这个号,便取代了他的真名,成了宣城官员和百姓口中最亲切的称呼。

宣和四年春,朝廷派“转运使”来宣城巡查。转运使是掌管一路财税的高官,向来以“严苛”著称。他到宣城后,第一件事便是查漕运账目——往年,宣城的漕运账目总是“漏洞百出”,转运使一来,官员们便人心惶惶。可这次,“影”将整理好的账目呈上去,每一笔收支都有“三方签字”,每一次损耗都有“勘验记录”,转运使查了三天,竟没找出一丝错漏。

随后,转运使又去了宁国县和泾县,查看蝗灾后的农田和茶税改革的情况。宁国县的百姓告诉转运使,若不是“影”大人的法子,他们去年就要饿死了;泾县的茶农则说,“影”大人的茶税改革,让他们能安心种茶了。

转运使回到宣城后,对知府王彦说:“宣州有‘影’这样的人才,是百姓之福,也是朝廷之幸。此人虽无进士功名,却有经世济民之才,当重用。”

不久后,朝廷的调令便到了——升“影”为“宣州通判”,从七品,协助知府掌管宣州的行政、司法事宜。至此,“影”凭借出众的才学,不仅得到了宣城部分官员的信任,更真正进入了宣城的权力核心,成为了能左右宣州政务的重要官员。

那一日,“影”站在宣州府衙的回廊上,看着庭院里抽芽的柳树,想起自己初到宣城时的模样。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算学”的精通,对“实务”的钻研,对“百姓”的体恤——这些,便是他的“才学”,也是他能获得信任、接近权力核心的根本。而他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用这份权力,为宣城的百姓做更多实事,让这份“信任”,不被辜负。

最新小说: 觉醒后,我体内蕴藏九天星辰 昼寝入梦 西游:七仙女怀孕,管我土地爷什么事? 随母改嫁后,我成了京圈团宠! 闪婚霸总:身份曝光后全球震惊 被圣女采补九十九次后,我成了她道侣 斗破:天才史学家 足球:神级中场,C罗梅西破防了 纨绔重生 进宫当妖妃后,摄政王悔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