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晴
清晨六点四十醒来,窗外的天空透着淡蓝,阳光还未完全铺开,城市的声音却已经开始苏醒。手机屏幕亮起,弹出系统提示:“请在今日内提交阶段性成果汇报初稿。”这是副总昨天下午布置的任务,也是我进入“下一阶段节奏管理”的真正考验。
我坐在床边怔了几秒,回想昨晚在家里拆解李倩留下的加密文件夹,看见那些写满“流程稳定性、风险留白、效率合理化”的简短条目时,我心里既感激也隐隐发冷。她早已预料到我会接手这些压力,也预料到流程被压缩后必然会出现小问题与争议。只是当时的我还在跟随,如今的我必须独自面对。
简单洗漱后,带上电脑赶去公司。路上地铁里人头攒动,我戴着耳机没放音乐,只是看着窗外闪过的广告灯箱,一种无法言说的空白感在胸口涌动,却又带着清醒的镇定。
八点十七分,我坐在工位,咖啡的热气缓缓上升,电脑开机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汇报PPT草稿,输入标题:“节点压缩执行阶段性成果汇报”。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撰写汇报给高层使用的完整方案,每一个字都必须经得起推敲,每一个数据都必须能回答“为什么是这个数字”。
表格里是密密麻麻的节点名称、流程对应部门、风险等级标注,还有最重要的实际完成天数与预估节省时间对比。在一片数据之中,我看见自己过去三周无数加班和与同事一次次沟通确认的影子,看见那些在群里深夜出现的“好的”“收到”“马上改”,看见魏鹏在茶水间拍我肩膀说“别慌”的神情,也看见李倩留给我的那句“别让任何人把你的加班当作理所当然”。
上午十点,副总的微信弹了过来:“下午三点,我和财务总监、运营总监一起听一遍预演,提前做心理准备。”
我打字回复:“好的,我会准备完整。”
这一刻我没有犹豫,内心甚至有一点微妙的期待。
十点三十分,我发起临时小组会议,将财务、法务、运营、行政以及魏鹏都拉进会议室,打开投影,清晰地说:“今天下午三点我要给高层预演阶段汇报,需要确认所有数据与时间节点是否与实际一致。现在,我们挨个确认每一条。”
有人皱眉,有人叹气,有人面色凝重,但没有人说“不”。我看见他们眼里的疲惫,也看见他们眼里对我的审视和隐约信任。因为他们知道,这场预演不仅是我的考验,也是他们能否顺利完成部门考核、是否能在压缩周期中不被问责的重要保障。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四十分钟,期间我拿着笔记本在会议室来回踱步,盯着投影上一条条关键节点,反复确认:“这一段延迟了八小时,后续如何追回?”“法务二次审单是否完全通过了?”“供应商配合节点有无书面确认?”每问完一个问题,我都会等着对方给出准确答复,而不是“应该行吧”“我记得差不多”。
魏鹏在旁边默默看着我,偶尔插一句:“别催太急,确定他们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