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屋里,何大清和陈娟正围着灶台收拾碗筷,见何雨柱领着个穿白大褂的姑娘进来,手里还拎着饭盒,两人都停了手。
“柱子,这姑娘是……”何大清先开了口,眼神里带着好奇。
“爸,陈姨,这是谢颖琪,我对象。”何雨柱侧身让谢颖琪上前,语气自然得像说今天天气不错。
谢颖琪脸一红,赶紧低头问好:“何叔好,陈姨好。”
“哎哟,这就是颖琪啊!”陈娟眼睛一亮,几步迎上来拉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暖烘烘的,“快进来坐,瞧这模样,真俊!是在南锣巷卫生所上班吧?柱子常念叨你呢。”
她拉着谢颖琪往炕边坐,又回头冲何大清喊:“老头子,快给姑娘倒碗水!我再去炒个鸡蛋,中午饭还热乎着呢。”
“陈姨,不用麻烦,我带了饭的。”谢颖琪赶紧摆手,手里的饭盒还没放下呢。
“带了也得再吃点。”何雨柱把饭盒放在桌上,笑着帮腔,“她在卫生所就着药味站着吃,哪有家里舒坦。”
何大清已倒了碗温水递过来,点点头:“就是,颖琪你别客气,以后中午没事就过来,咱两家离得近,抬腿就到。”
谢颖琪被这股热乎劲儿裹着,刚才路上的紧张散了大半,乖乖坐在炕沿上,听陈娟絮叨。
“说起来,多亏了柱子心细。”陈娟一边往灶台添柴,一边道,“前阵子他就催着我和你叔转城市户口,说往后政策可能有变化。你看现在,粮本政策下来了,咱家三口人,三个粮本,每月的粮油定量都稳妥了。”
何大清接话:“可不是么,院里贾张氏这几天正犯愁呢。她家就贾东旭是城市户口,想把农村户口转过来,街道办说早冻结了,年底发粮本没她的份。”
谢颖琪捧着水杯,小声道:“所里也在说粮本的事,往后买东西光有钱不行,还得凭票。”
“可不是嘛。”陈娟端着炒好的鸡蛋进来,往桌上一放,“我在街道办帮忙登记,见多了没转户口的急得跳脚。这政策说变就变,还是柱子有远见。”
何雨柱笑着摆手:“就是碰巧想得多了点。”他打开饭盒,把里面的红烧排骨和青菜分到碟子里,“快吃吧,一会儿该凉了。”
谢颖琪拿起筷子,小口小口地吃着,听何大清和陈娟聊柱子在学校的事,偶尔插句话,屋里的暖光落在她发梢,倒真有了几分“自家人”的模样。
吃过饭,谢颖琪要回卫生所上班,何雨柱送她到院门口。
“你爸妈真好。”谢颖琪小声说,脸颊还带着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