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里的心跳
凌晨三点,周明远的实验室还亮着灯。培养箱发出轻微的嗡鸣,像某种沉睡生物的呼吸。他俯身看向显微镜,视野里,一片心肌细胞正在透明芯片上规律搏动,红色荧光标记的血管网络随着收缩舒张,像极了一颗缩小的心脏在跳动。
“第47次药物反应测试完成,数据同步至云端。”助理小林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心率变化曲线与数据库比对,吻合度98.7%。”
周明远直起身,揉了揉发酸的脖颈。这片巴掌大的“心脏芯片”里,每一个细胞都来自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它们被精准地排列在微流控芯片上,形成具有完整功能的心肌组织。过去三年,他和团队已经成功培育出肝、肾、肺等七种器官芯片,每一种都能模拟人体对药物的真实反应——这意味着,那些需要在小白鼠、兔子身上进行的毒性测试,如今可以在实验室的培养皿里完成。
“把最终报告发给恒升药业那边吧。”他拿起保温杯,里面的枸杞水已经凉透,“希望这次他们能认真看。”
小林叹了口气:“周老师,您都送过去三次报告了。他们上次的回复还是说‘成本过高,暂不考虑’。”
周明远没说话,只是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远处生物医药园区的灯火里,恒升药业的研发大楼亮得最久——那里有上千只实验动物,正日复一日地承受着新药带来的未知伤害。
一、冰冷的成本核算
恒升药业的研发总监张启明办公室里,周明远的报告被压在一叠财务报表下面。法务部刚送来最新的动物实验合规文件,密密麻麻的条款里,“人道关怀”四个字被加粗标注,但张启明的目光只停留在了最后一页的成本预估上。
“器官芯片的单组测试成本是多少?”他头也不抬地问助理。
“根据周教授团队的数据,大概是传统动物实验的3.2倍。”
“3.2倍?”张启明嗤笑一声,把报表推到桌前,“我们今年要测试172种候选化合物,光肝毒性一项,用芯片就得多花两千七百万。董事会那边问起来,你去解释?”
助理犹豫着说:“可是……上周PETA(善待动物组织)又来抗议了,还有几家媒体在跟进实验动物的事。”
“抗议能影响新药上市吗?”张启明不耐烦地挥手,“动物实验用了几十年,法规允许,数据可靠,凭什么要换?等芯片成本降下来再说——哦对了,下周的致癌性测试,让实验员把小鼠的饲养密度调一下,笼子不够用了。”
助理走出办公室时,正撞见动物房的饲养员老李抱着一只发抖的比格犬走过来。那只狗的后腿上有块明显的溃烂,是上周注射候选抗生素后出现的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