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医者(2 / 2)

三日后,柳含烟辞官归隐。临行前,她将一生积蓄捐予护言盟,在河北建起第一所专收宫婢的学堂。她在入学第一课上说:“从前我以为规矩就是天理。现在我才明白,天理,是让每个人都能说话。”

春风化冰,万物复苏。

这一年秋,科举再度开考。报名人数破十万,其中女子占比逾半。考场之外,不再有喧哗讥讽,反而有母亲抱着幼女伫立街头,指着匾额说:“你看,那上面会有一天写着你的名字。”

苏婉儿主持殿试,亲自出题:“论‘民权与性别’”。题目一出,举国震动。有人赞其开天辟地,也有人骂其离经叛道。可当答卷陆续呈上,人们才发现,许多考生已在文中引用《女性证言集》与《她说不》中的案例,条分缕析,逻辑严密,甚至提出设立“家庭平等法庭”“婚前财产公证制”等新政构想。

其中一份答卷尤为惊艳,作者署名“阿芜”。

监考官惊疑上报,经查,乃是一名十六岁孤女,父母早亡,靠替人洗衣为生,自学成才。她在家书中写道:“我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听说沈前辈有一位妹妹,死于生子之夜。我想替她活一次,替她说一句话。”

苏婉儿亲自召见她,问:“你不怕别人说你沽名钓誉吗?”

少女昂首答:“我不怕。因为我不是在借她的命成名,我是在用我的命证明??她不该白白死去。”

苏婉儿含泪提笔,在卷首批下八个大字:“此女当为天下先。”

同年冬,朝廷正式颁行《新律》。七大核心条款震动朝野:

一、女子同享科举权,不限科目,不限职阶;

二、婚姻须双方自愿签署契约,违者以强占罪论处;

三、妻对共有财产拥有平等处置权,夫不得擅卖妻产;

四、子女姓氏可随母姓,户籍独立登记;

五、禁止缠足、束胸等残害身体之俗,违者家长与施行者同罪;

六、设立妇议庭,专审涉及女性权益案件;

七、全国书院必须开设女子班,教材由中央统一编订。

诏书下达之日,百姓奔走相告。有老妇焚香拜天:“我孙女能读书了!”有少妇撕毁婚书:“我不再是货物!”有父亲含泪送女入学:“这一代,不能再输在起跑线上。”

而最深远的影响,发生在民间。

山东某村,一位农妇因丈夫屡次家暴,携《新律》副本赴县衙告状。县令起初推诿,称“清官难断家务事”。农妇当场朗读法条,并出示伤痕与证人证词。围观群众越来越多,最终逼得县令不得不判离异,并责令男子赔偿医药费与精神损失。

此事传开后,类似诉讼如雨后春笋。短短半年,全国共受理女性维权案九千余起,胜诉率高达八成。更有奇者,江南出现“离婚集市”,每逢初五,数百名决意脱离不幸婚姻的女子齐聚市集,交换资源、分享经验,甚至联合创办绣坊、茶肆,自谋生路。

有人讥笑她们“败坏风俗”,她们却齐声回应:“风俗若护恶,便该被败坏!”

十年光阴,转瞬即逝。

又是一年清明,双莲塔前人山人海。新一代护言盟弟子身着灰蓝衣衫,胸前红梅灼灼。她们不再是躲在书院偷学的少女,而是法官、医师、教师、商人、将军。

林小禾站在塔顶,望着远方。身后,孩子们正在朗读课文:

“我的身体属于我自己。”

“我的思想不需要批准。”

“我的未来,不由任何人安排。”

她忽然想起沈明兰临终前的话:“告诉后来人……桥没塌,我们在上面走着呢。”

她转身,对着万千学子高声道:“你们听见了吗?那座桥,是用多少女人的眼泪、鲜血和沉默铺成的?今天你们能站在这里大声说话,是因为曾经有人宁愿死,也不肯闭嘴!”

风起,铃响。

远处,一群少女正合力抬起一块新碑,准备嵌入塔基。碑文尚未雕刻,但人人都知道它将写下什么??

那是护言盟流传百年的誓词,也是这个时代最铿锵的回音:

**“我不愿,我不服,我来说,我来做。纵使天地倾覆,此声不绝。”**

而在启明碑林深处,那只衔走纸角的白鸟早已不见踪影。阳光洒在石心之上,那封未曾开启的信静静躺着,边缘微缺,却依旧完整。

风吹过林梢,沙沙作响,仿佛有人低声诵读??

不是情话,不是遗言,而是一句再平凡不过的叮嘱:

“明兰,你要一直走下去啊。”

没有人知道这话是谁说的。

可每一个走过碑林的人,都感觉心头一震,仿佛被什么轻轻推了一把,然后继续前行。

桥还在。

路还长。

火,永不熄。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李道刘夫长 闪婚,染上惹火甜妻 娘子太美,成亲后世子拒绝摆烂 征信与诚信 表妹且慢 都帝国第一纨绔了,还要被诬陷? 穿书真千金:我搬空侯府,流放后称帝 尘世清歌 沉睡五十年,醒来儿子都成大佬了? 阴阳殿杂役,从夺取太上符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