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防务交替(第1/2页)
民国二十九年(1940)六月的朝阳,透过尚未散尽的硝烟,在长江水面上洒下斑驳的金光。谢文渊站在被炸塌半边的观测所前,望着工兵们正在修复的阵地。连续一个多月的激战,让这片土地遍布弹坑,空气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血腥与火药混合的气味。
“旅座,战区急电。“程启明的声音带着些许沙哑,递来的电文纸上还沾着泥渍,“命令我部于三日内完成防务交接,移防宜昌休整。“
谢文渊接过电文,目光在“第六战区警卫旅接防“的字样上停留片刻。这场持续四十余日的宣昌保卫战,终于告一段落。他抬眼望向满目疮痍的阵地,那些刚刚加固完成的工事,那些用生命守护的防线,如今都要交到别人手中。
“通知各团主官,午后召开防务会议。“他顿了顿,补充道,“让后勤处清点剩余物资,特别是药品和弹药。“
便在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来人身着崭新的将校呢军装,马靴锃亮,与阵地上的破败景象格格不入。他在谢文渊面前勒住马缰,利落地翻身下马。
“第六战区警卫旅旅长,赵启明。“来人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目光却在不经意间扫过阵地上正在搬运尸体的士兵,“奉陈长官之命,前来勘察防务。“
谢文渊还礼,打量着这位接防的同僚。赵启明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白净,手指修长,一看便知是久居后方的人物。
“赵旅长远道而来,辛苦了。“谢文渊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不如先到指挥部歇息片刻。“
赵启明却摆了摆手:“军情紧急,还是先看看阵地吧。“
两人沿着主阵地缓步而行。赵启明不时取出笔记本记录,对几处关键工事问得尤为仔细。当看到一处用日军坦克残骸加固的机枪堡时,他忍不住赞叹:“妙啊!这等巧思,不愧是谢旅长的手笔。“
谢文渊淡淡道:“都是将士们用命换来的经验。“
巡视到左翼阵地时,正遇上一队士兵在搬运阵亡战友的遗体。尸体用草席简单包裹,血迹从缝隙中渗出,在泥地上拖出长长的暗红色痕迹。赵启明下意识地皱了皱眉,从口袋中取出手帕掩住口鼻。
“赵旅长可能不太习惯,“谢文渊的语气依然平静,“这里是前线。“
午后,防务会议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举行。各团主官陆续到场,人人面带疲惫,军装上满是污渍。当赵启明带着他的参谋班子走进帐篷时,明显能感觉到气氛的凝滞。
“诸位,“谢文渊开门见山,“这位是第六战区警卫旅赵旅长。根据战区命令,三日后将由赵旅长接防。“
郑国栋猛地站起身:“旅座!咱们辛辛苦苦守住的阵地,就这么交给别人?“
“这是命令。“谢文渊的声音不容置疑,“各团立即开始整理防务资料,特别是日军火力配置和雷区分布,务必详细交接。“
赵启明适时接过话头:“兄弟初来乍到,还望诸位多多指教。警卫旅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装备精良,必不负诸位用鲜血换来的阵地。“
他说话时,目光在周慕云身上多停留了片刻。这位政治部主任正在低头记录,仿佛对投来的视线毫无察觉。
会议结束后,谢文渊特意留下赵启明:“赵旅长,有几点需要特别提醒。其一,日军经常在凌晨利用江雾偷袭;其二,对岸有个日军观测气球,位置隐蔽,极难发现;其三...“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阵地东南三公里处有个村子,村民时常送来情报,务必善待。“
赵启明连连点头:“谢旅长放心,兄弟记下了。“
是夜,谢文渊独自巡视阵地。月光如水,洒在刚刚填平的弹坑上。在一个隐蔽的观察哨里,他遇见了正在值夜的老周。这位老交通员依旧披着那件破旧的蓑衣,仿佛与这夜色融为一体。
“要走了?“老周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这难得的宁静。
“三天后。“谢文渊在他身边坐下,从口袋里掏出烟盒,递了一支过去。
老周接过烟,却没有点燃:“来接防的赵旅长,是陈长官的亲信。“
谢文渊划火柴的手顿了顿:“我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一章:防务交替(第2/2页)
“他带来的参谋里,有两个人很面熟。“老周终于点燃了烟,火星在黑暗中明灭,“去年在长沙,我见过他们与军统的人往来。“
谢文渊沉默地吸着烟,任由辛辣的烟雾在肺里打转。月光透过观察哨的缝隙,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阴影。
“老周,“良久,他缓缓开口,“这些年来,多谢了。“
老周笑了笑,脸上的皱纹在月光下格外深刻:“谢什么,都是为了这片土地。“
第二日清晨,交接工作正式开始。赵启明带来的参谋们仔细核对着每一份地图,清点着每一箱弹药。这种一丝不苟的作风,与游击第五旅的粗犷形成了鲜明对比。
“谢旅长,“赵启明指着地图上的一处标记,“这里标注的雷区,似乎与实战记录不太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