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荆州,荆州! > 第四十二章:潜行寻光

第四十二章:潜行寻光(1 / 2)

第四十二章:潜行寻光(第1/2页)

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月,武汉的空气中,肃杀之气并未因持续的清洗而减弱分毫,反而像不断收紧的绞索,令人窒息。表面上的课程仍在军官教导团内进行,但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里早已不再是学习军事的殿堂,而是一个巨大的囚笼与观察站。谢文渊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演员,完美地扮演着那个“幡然醒悟”、“积极靠拢”的旧军官角色。他参与讨论时言辞“恳切”,批判“过往谬误”时“痛心疾首”,甚至在一次由上面组织的“表态会”上,他亦能面无表情地念出那份被强塞到手中的、充满了对昔日战友污蔑之词的发言稿。

然而,在这副精心构筑的面具之下,是一颗日益坚定、并开始冷静筹划未来的心。吴石那夜的来访和留下的那本薄册,如同在黑暗的房间里划亮了一根火柴,虽微弱,却为他照亮了方向,也点燃了他内心几乎熄灭的火种。他不再彷徨,不再痛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和决绝。他知道,自己必须离开这个漩涡,去寻找那条“更为彻底的道路”。

机会在一个闷热的傍晚悄然降临。教导团接到命令,将抽调部分“表现良好”、伤愈且暂无具体职务的军官,临时编组成一个“军事观察组”,前往湘鄂赣边界的通城一带,“考察地方绥靖状况”,实则带有试探前线军心、并暂时隔离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双重目的。名单上,谢文渊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脱离监控的机会。通城地处三省交界,山高林密,形势复杂,正是潜行匿迹的理想之地。

出发前夜,谢文渊在宿舍里进行着最后的准备。他冷静地销毁了所有可能带来麻烦的文字资料,包括一些旧日的笔记和信件,只将那本方紫石砚、半块徽墨、王栓柱的银元以及那本写满忠烈与枉死者名字、此刻更显沉重的花名册,用油布仔细包裹,贴身藏好。他抚摸着那冰凉的砚台,仿佛在与冥冥中的父亲对话,诉说着自己即将踏上的、一条与父辈“教育救国”截然不同,却或许更能触及中国积弊根源的艰险征途。

他换上了一套半旧的士兵军装,刻意弄脏了面容,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普通的、失意的底层军官,而非需要重点关注的营长。他没有告知任何人他的真实意图,包括王启明。并非不信任,而是深知知道的人越少,对彼此都越安全。

翌日清晨,“军事观察组”在数名明显负有监视职责的军官带领下,登上了南下的火车。车厢里气氛沉闷,大多数人沉默不语,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逐渐显现出战乱创伤的田野和村庄,各怀心事。谢文渊选了一个靠窗的角落位置,闭目养神,脑中却飞速运转,反复推演着抵达通城后可能遇到的情况和脱身路线。

火车在破败的粤汉铁路上颠簸前行,不时需要为运送兵员和物资的军列让路。越往南行,战争的痕迹越是明显,被炸毁的桥梁、废弃的工事、荒芜的田地,无不诉说着这片土地刚刚经历的惨烈。这也让谢文渊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旧式的军阀混战与权力倾轧,根本无法拯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二章:潜行寻光(第2/2页)

数日后,队伍抵达了靠近湘鄂赣边界的一个小站。从这里开始,需要徒步行军前往通城。山路崎岖,林木葱郁,正是谢文渊等待的机会。他刻意表现出腿伤未愈、行动不便的样子,逐渐落在了队伍的后方。

在一个地形尤其复杂、岔路众多的山口,队伍短暂休息。谢文渊借口解手,拄着一根树枝做成的简易拐杖,隐入了一片茂密的灌木丛。他屏住呼吸,听着队伍重新集合、点名的声音,以及带队军官不耐烦的催促声。当队伍的声音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林莽深处时,他迅速脱下外面的军装,露出里面早已准备好的一套当地农民常穿的深色粗布衣裤,并用泥土进一步掩饰了面容。

最新小说: 草根沉浮:金融才子的野望 老师是个多周目速通玩家 人类管理员 挺孕肚逃东宫!妻奴太子跪求娇娇回头 巫师:满级天赋,从零环戏法开始 完蛋,入赘的驸马竟然是爽文暴君男主 楚剑秋柳天瑶 豆柴咖啡 和朋友的哥哥在一起了 九转焚天帝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