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兽骨架的铸造序曲(第1/2页)
看到工匠们眼中的困惑渐渐消散——老周的眉头彻底舒展开,指尖还在无意识地比划“力的转换”动作;刘老栓捧着模型活塞反复摩挲,眼神里没了之前的疑虑;小王更是拿着炭笔在纸上画起了简易飞轮——林宇知道,“铁牛之惑”的迷雾已初步拨开。他趁热打铁,走到木案中央,声音比刚才更响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像战前点将般,开始进行至关重要的分工:
“老周!”林宇首先点了老周的名字,声音穿透工棚内的细碎讨论声,清晰地落在每个人耳中。这位经验最丰富、臂力惊人的老匠头立刻上前一步,原本微驼的背脊瞬间挺直,像被无形的力量撑起——他左手下意识地攥紧了腰间的铁锤,那是陪伴他四十年的“老伙计”,锤头的温度仿佛也随他的紧张而升高。“这‘铁牛’的筋骨,也就是锅炉和气缸主体,就交给你了!”林宇指着图纸上最庞大、最厚重的部分,指尖重重落在“锅炉壁厚三寸”的标注上,“这是‘铁牛’的心脏与脊梁,是力量之源,也是最需要承受万钧气压的地方,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老周布满老茧的双手,那双手曾锻打过无数铁器,此刻正微微握拳:“你要选用云南运来的上等精铁——就是库房里那些断面泛着银光、敲起来声音清脆的铁料,组织工匠们反复锻打,至少十二次!每一次锻打都要保证壁厚均匀,不能有丝毫杂质和气孔,就像你当年铸造青铜大鼎时那样,连鼎底的细微砂眼都要补得严严实实!”林宇的声音里满是信任,“铸造时的火候把控、锻打的力度,你是工坊里的老行家,我放心!我要这锅炉能经得起千度烈焰的烘烤,气缸能承受住万钧气压的挤压,哪怕里面的蒸汽憋得再足,也绝不能出现一丝裂痕!”
“草民…定不辱命!”老周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差点脱口而出“末将”——这是他这辈子接过的最重的担子,比当年为知府打造仪仗铁器时更让他热血沸腾。他重重拱手,腰弯得极低,额角的青筋因用力而凸起,眼中满是燃烧的决心:“林帅放心!我老周就是豁出这把老骨头,也定要把‘铁牛’的筋骨锻打得比磐石还结实!”
“李铁拐!”林宇接着点名,声音里多了几分对技术骨干的期许。人群中,一位左腿微跛、背着工具箱的匠师应声上前——他便是以打造精巧机关、齿轮闻名的李铁拐,右腿裤管空荡荡的,是早年研发连弩时被弓弦误伤所致,却凭一条左腿练就了精准到分毫的手上功夫。他放下背上的工具箱,箱盖打开的瞬间,露出里面排列整齐的细锉刀、小錾子,每一件工具都磨得锃亮。
“连杆、曲轴、飞轮轴,这些是‘铁牛’的关节与筋骨,是力的传递枢纽!”林宇指着图纸上那些布满刻度的传动部件,“连杆要刚柔并济——既要能承受活塞的万斤推力,又不能太脆易断,就像你之前打造的连弩扳机,既要有韧劲,又要有强度;曲轴上的‘拐’要锻打得弧度精准,误差不能超过半分,转动时要顺畅无阻,不能有半点卡顿;飞轮轴更是要实心锻打,轴面要磨得比镜面还光滑,不然飞轮转起来会晃,影响整个‘铁牛’的动力输出!”
林宇走到李铁拐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精锻、淬火、研磨,每一步都要一丝不苟!你打造的齿轮,连齿牙的倾斜角度都能精确到一度,这活儿,非你莫属!”
“属下遵令!”李铁拐右腿微屈,行了个半礼,眼中闪烁着技术匠人特有的专注光芒——他这辈子最痴迷的就是“让铁件活起来”,这些复杂的传动部件,对他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施展手艺的绝佳机会:“林帅放心,我定让‘铁牛’的关节转得比水车还顺,半点不差!”
“王皮匠!”林宇的目光转向人群中一位捧着皮革的老师傅,他便是负责皮革和密封的王皮匠,手上常年带着一股皮革与桐油混合的味道,最擅长用皮革做出严丝合缝的密封件。王皮匠连忙上前,手里还攥着一块浸过油的硬牛皮,那是他今早刚鞣制好的,柔软却坚韧。
“活塞环、气缸垫、阀门密封…这些地方,是‘铁牛’的命门,是不让‘汽力’漏跑的‘紧箍咒’!”林宇指着图纸上被红圈标出的密封部位,“你琢磨着,是用浸油的硬牛皮——就像你给马车轮做的密封圈,防水又耐磨;还是混入铜丝增强韧性?或者用石棉布包裹皮革,提高耐热性?”他拿起模型活塞上的皮革圈,递给王皮匠,“如何裁剪才能完美贴合气缸壁?如何压紧才能做到滴汽不漏?你要反复试验,哪怕是一根头发丝粗细的缝隙,也不能留!一旦密封出了问题,再多的汽力也白费,‘铁牛’就成了没力气的废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巨兽骨架的铸造序曲(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