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中午十一点四十分,林昭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衬衫,外搭灰色薄西装外套,出现在尖沙咀亚士厘道的一家西餐厅。这里是港岛文艺圈常聚的地方,墙上挂着旧电影海报,角落里摆着一架老式留声机。他提前二十分钟到,点了杯柠檬茶,坐在靠窗的位置翻看着随身带来的《奇谈周刊》最新一期。
十分钟后,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年轻人匆匆推门进来,四处张望了一下,朝他走来。
“请问是林昭先生吗?我是陈志文。”
林昭点点头,请他坐下。对方约莫三十岁上下,穿着整洁的格子衬衫,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神情略显紧张。
“让您久等了,路上堵车。我们老板临时有事,今天不能亲自来,特别抱歉。”
“没关系。”林昭平静地说,“我们可以先聊。”
陈志文松了口气,连忙从包里掏出一份合同草案,又拿出一台索尼录音机放在桌上:“方便的话,我想做个简单记录,回头汇报给老板。”
林昭没有反对。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两人围绕改编方向展开了深入交流。陈志文显然做过功课,对原著情节了如指掌,提问也非常专业:比如“溶洞中的壁画是否参考了真实古文明?”、“主角使用的风水秘术是否有典籍依据?”等等。
林昭一一作答,并主动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坚持:不用替身演员进入真实地下洞穴拍摄(太危险);拒绝添加爱情支线冲淡主线;坚决反对使用廉价橡胶怪物道具。
“我们要的是‘真实感’。”他说,“观众哪怕知道是假的,也要让他们相信那一刻是真的。”
陈志文频频点头,甚至掏出笔记本记下重点。
“林先生,说实话,我从业八年,很少见到作者对自己作品有这么深的理解和掌控力。大多数人都只想赶紧拿钱走人……您不一样。”
林昭笑了笑:“因为我写的不只是故事,是我心里的世界。”
谈话渐入佳境,直到陈志文忽然压低声音道:“其实……我们老板还有一个想法。他觉得这个系列如果做成‘双线叙事’可能会更有张力??一条是现代探险队进入遗迹,另一条则是民国时期一支国民党特务小组在同一地点失踪的往事,两条时间线交错推进,最后在墓心交汇。”
林昭瞳孔微缩。
这个结构……不正是后来许多经典悬疑片常用的套路吗?《盗墓笔记》电影版就用过类似手法!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思索片刻后摇头:“不行。”
“为什么?”陈志文惊讶。
“因为节奏会乱。”林昭解释道,“《南洋诡洞》的魅力在于层层递进的压抑感,一旦插入闪回片段,情绪链条就会断裂。而且八十年代的剪辑技术很难处理得好,容易让观众混淆时空,产生混乱。不如把民国线作为背景传说,通过口述、日记等方式呈现,保留神秘感的同时不影响主线流畅性。”
陈志文愣了几秒,忽然笑了:“您说得对……我们之前太急于求新,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观影体验。”
他合上笔记本,郑重地说:“林先生,我回去一定把这些意见原原本本传达给老板。另外……关于编剧署名的问题,我希望您能亲自操刀剧本初稿。三万块买断费不变,额外再加一万块编剧酬劳,怎么样?”
林昭怔住了。
这意味着他将真正踏入影视行业的大门。
不是抄书,不是搬运,而是以创作者的身份,亲手把自己的文字搬上银幕。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点头:“可以。但我有两个条件。”
“您说。”
“第一,剧本完成后,我要看过终稿并签字认可才能开机;第二,拍摄期间,我要有权以‘文化顾问’身份参与现场指导,尤其是涉及民俗仪式、机关布置的部分。”
陈志文沉吟片刻:“第一条没问题。第二条……我需要请示老板,但我会尽力争取。”
“那就这么说定了。”林昭伸出手。
两只手在空中轻轻一握,仿佛签下了一份看不见却无比沉重的契约。
下午三点十七分,林昭走出餐厅,阳光洒在脸上,暖得有些恍惚。他抬头看向天空,湛蓝无云,仿佛预示着某种新的开始。
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是“星辰在线”的编辑小吴。
“林哥!恭喜啊!《幽冥之路》上线四十分钟,订阅突破一千二!现在已经在首页榜单第三位了!后台好多读者留言问会不会出实体书!”
林昭站在街头,听着电话那头激动的声音,久久说不出话来。
这一刻,他终于确信:自己不再是一个寄生于过去的灵魂,而是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扎下了根。
他知道,前方仍有无数挑战等着他??如何平衡写作与编剧工作?如何应对影视圈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立足点?
但他也知道,只要手中的笔不停,心中的火不灭,这条路,他就一定能走下去。
风吹起他的衣角,带来一丝海的气息。
港岛的春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