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历史不是爽文 > 有太多不知真假而又难以言说的历史

有太多不知真假而又难以言说的历史(2 / 2)

人们总以为历史是一堆“发生过的事”。但真正能成为“历史”的,从来不是所有的“过去”,而是被选择过的过去。谁来选择?当然是当时有权力的那群人。无论是口述者、书写者,还是后来的定稿者,他们所记录、强调、舍弃的内容,都与他们的身份、立场和目的紧密相连。一个事实是否能流传下去,不取决于它是否真实,而取决于它是否符合某种需求。因此,历史本质上不是事实的汇总,而是权力的筛选。任何一个流传千年的史实,其背后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决定:它是否应该被我们记住,是否能够“被说出来”。

即使后来人通过蛛丝马迹知道了历史的真相,也未必能够、愿意、或者敢于说出来。历史不是单靠考据就能复原的,更不是靠勇气就能挑战的。很多真相牵涉权力、制度、民族、信仰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一旦说出来,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震荡。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宁可沉默,也不愿打破沉重的“历史共识”。这就导致了一个悖论:真相可能被人知道,却无法被传述。也就是说,历史中的“缄默”,并不等于“无知”;而“重复”的东西,也未必“可信”。历史就是这样,真实与可说之间,经常存在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我们习惯把某些“官方记录”当作“信史”,仿佛这些史书比其他渠道更可靠。但仔细想想,这些所谓“信史”又是谁写的?又是写给谁看的?为什么他们写了这个而不是那个?很多时候,信史只不过是“更系统的选择性记录”,它们并不比“野史”更接近真相,只是更具话语权罢了。事实上,越是官方记录,越有可能掩盖问题,因为它要维护的,是某种制度和正统,而不是纯粹的历史逻辑。这种“正统性”会主动过滤掉一切可能动摇它的内容。因此,所谓的“信史”,本质上是权力下的伪装,是一种建立在话语垄断上的“幻觉性真相”。

历史从不只是过去,而是现实的镜子。我们以为历史是过去的,但其实历史更多的是当下的投射。每一代人书写历史,都是为了回应自己所处的现实困境。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档案,而是每个时代都要重新定义的一面镜子。正因为如此,不同年代对同一段历史的解读往往差别巨大——因为那不是历史变了,而是当下变了。谁掌握了当下的“镜子”,谁就能重塑历史的形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历史教科书常常“改来改去”,因为国家的需求变了,社会的情绪变了,于是历史的样貌也跟着变了。看似讲的是过去,其实说的是现在;讨论的不是事实,而是意义。

很多人以为,历史的研究最终可以达成一个“共识”。但这其实是个神话。历史的“共识”并不是众人经过严密考证后达成的共识,而是在现实利益中,各方妥协、回避与压制后的“剩余认知”。它看似稳定,其实脆弱;看似客观,其实偏颇。这种共识往往是一种“必须说”的叙述方式,是一种“方便管理”的历史构建。只要政治环境变了,社会情绪变了,这种共识立刻就能被抛弃,甚至被当作“历史谎言”重新批判。因此,我们面对历史共识,不应盲目相信,而应时时质疑:它为什么出现?它背后是谁的声音?它又沉默了谁的立场?

历史是无法彻底还原的结构。很多人抱着一种幻想,认为只要努力查证、反复考据、缜密推理,就一定能还原历史真相。但这其实是理性主义的陷阱。历史不是一个线性的、静态的、可拼图式还原的整体,而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多语境交错的结构。你看到的,不是事实,而是事实的叙述版本;你推演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的片段碎影。这个结构太复杂,涉及太多变量,有些记录早已毁灭,有些动机从未表露,有些证据本就是伪造。因此,所谓“还原历史”的目标本身就注定无法达成。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不断靠近可能的真相,但永远无法抵达。

最新小说: 逃荒赶海,奶包的海岛虾蟹满地爬 万人嫌恶女不攻略了,男主们却缠了上来 督军爹爹开门,福气包来噜! 京夜吻她 我引风月局 独守空房?郡主再嫁夜夜娇红眼 嫡女重回赐婚前,暴戾王爷缠上身 和离后发家,极品前夫哭晕在茅厕 学姐,嫁给我可好? 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