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2章 科举是有限制的

第2章 科举是有限制的(2 / 2)

清代新疆、蒙古、青海不设科考;

山西、陕西大量流民迁入者被视为“无籍之民”,考不成;

这就意味着,穿越者若被安排在边地山区,哪怕才高八斗,也被“地域政策”关在门外。

有些“考点”甚至几十年不开一次,导致“村民三代苦读,无考场”现象频发。

科举虽说是“公平考试”,但参加它的成本极高,不是普通百姓能负担的。

一个考生需要:

长年读书,不能务农或干活;

购买书籍(纸张极贵)、墨水、笔;

请塾师、参加学馆,交学费;

远赴考场,路费、住宿、食宿全自理;

供养“读书郎”的家庭要牺牲劳动力;

《清稗类钞》中记载:“一童生三试未中,其父耗尽田产,鬻女二人。”所以穿越者设定“主角家境贫寒却中状元”,别忘了这背后得有个能支持十年八年不赚钱读书的家族。

真正能“从寒门走上仕途”的,是极少数背后有“资源支持”的寒门,而不是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孩子。

考试资格受“州县限制”,户籍迁动极难。古代不能随便跨县考试。尤其明清以后,“本州、本县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当地童试和院试。

如果你迁居到他县,他县不会让你参加考试,原籍又不接收你,结果是:

流民无考籍;

外地人被视为“冒名顶替”;

无法在他地参加乡试、会试;

即使想通过“捐纳”方式改变籍贯,也需花费巨大银两,还得找人担保。

一个穿越者如果没有明确户籍(更别提你“穿来”的不知从哪冒出来的身份),你根本无法合法参试,除非先搞清楚“你是哪一户的人”。

你以为“只要考了就能上榜”?清代真实情况是:

每三年一次的“童生试”,动辄几十万人报名;

每次能录取的“秀才”只有一两千人;

一些人考十次、二十次都没中,被称为“老童生”;

无数人终身在“童生”阶段打转,老死未能进入“正途”;

“童生”相当于“科举门槛前的苦行僧”,中不中完全看地方官员“提调”的好恶,贿赂、关系、人情比试卷更关键。

你穿越过去参加“童试”,哪怕文采惊人,也可能被驳回理由是:“行文偏激,不合体例”,或者“身份不明”。

古代科举“公平”是理想,现实却充满了腐败与黑幕。

最新小说: 快穿背景板,掌握一见钟情技能后 七零退婚后,大小姐为国效力赢麻了 穿成傻女去流放,独美发财不原谅 狐君大人每天都在求我别怼他 骑士从空我开始 一个家庭主妇的挣扎和救赎 离婚后她火爆全球,携子下跪不原谅 七零:渣夫宠战友遗孀,我高嫁硬汉团长 我的余额每天自动加零 前世夫君来求娶,都重生了谁还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