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里写过光武帝微服私访,看到老百姓冬天穿着单衣,衣服破得不能再破,心酸得掉泪。张衡《西京赋》写的贫民“破袄褴褛,补补连连”,那是实录。
家里的衣服老的大给小的、小的给更小的,一件衣服能穿三代人不稀奇。嫁妆里有布料、有衣裳,那是实打实的财富。
丝绸在现代虽然也值钱,但比起古代那是平民遥不可及的梦。唐代诗人元稹写《织锦人》:“一匹缣罗百匹布,十年辛苦不盈尺。”意思就是,一匹丝绸能抵一百匹普通布,织出来那点锦缎,是织工拼命十年积攒的结果。
宋代官府明令禁止百姓私用丝织品,除非是特殊赏赐或者官吏之家。就算到了明清,丝绸也都是富贵之家、达官显宦的象征。普通百姓,平生能穿上一回丝衣,估计都得是大喜之日。
冬天冷怎么办?现代人羽绒服棉衣一套套,古人全靠层层叠穿。麻布、棉布、粗布一层套一层,里面塞上稻草、棉花,那都是最廉价、最简单的保暖手段。
有数据说,清代东北一户普通农家,为了御寒,冬衣加起来厚得像棉被一样,行动都不方便,可也就这办法。至于富贵人家的裘皮、狐腋,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
现代人买衣服看花色款式,古人哪有这讲究?染色需要染料,植物染料不好弄,矿物染料更贵。绣花?那是贵妇小姐们消遣的事,平民哪有这闲工夫?
唐代一件真丝绣花衣,价格可能抵得上小户人家一年的口粮。宋代手工刺绣衣物,哪怕是二手货都被当作宝贝流通。
最扎心的是,衣服是奢侈品也就算了,很多时候你还得拿布去交税、当差服役。《唐律疏议》规定,布、绢是赋税标准。贫民每年要按口纳布,有时还要按地亩交布。
到了明清,布匹纳税成了家常便饭。有史料记载,明中期江南一带,很多百姓穷到交不起布税,只能卖地卖儿女求个“税清身安”。
所以别以为衣服随便穿,布匹随便有。在古代,衣服不仅是衣服,更是财富、是负担、是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