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场景,在秦国已司空见惯。自卫鞅变法以来,军功爵制让普通士卒有了晋升的阶梯,而“兵民合一”的制度让军队与百姓血脉相连。去年楚国来犯,关中百姓自发组织起来运送粮草,连老妇都背着粟米往前线赶,只因他们知道,这支军队保卫的不仅是秦国的土地,更是他们自家的田宅与安稳。
此时的章台宫内,一场关乎天下的议事正在进行。地图上,代表秦国的黑色标记已从关中延伸至河西、巴蜀、陇西,像一头展翅的雄鹰俯瞰着中原。
“君上,”上将军嬴华指着地图上的韩魏边境,“两国近来频繁会盟,似有联合抗秦之意。臣请命,率五万锐士屯驻函谷关,以震其心。”
嬴驷却摇了摇头,手指点向地图上的鸿沟:“韩魏不足惧。孤意,当先通鸿沟水道。”
殿内众人皆露惊异之色。李斯却眼前一亮:“君上英明!鸿沟若通,可连黄河、淮河,漕运粮草至中原如履平地。届时不仅军粮无忧,更能以秦之粟米、铁器换取六国的丝绸、玉石,不动刀兵而屈人之兵。”
“正是。”嬴驷站起身,目光扫过众臣,“卫鞅公教我们强根固本,如今根基已牢,当学水之德,利万物而不争。传旨,命水工郑国主持鸿沟疏浚,许韩魏以粮食、铁器贸易之利。”
消息传出,六国震动。韩国朝堂上,大臣们争论不休:“秦国此举,名为通商,实为渗透!其铁器、粮食涌入,我国农夫谁还肯种本土之田?”
韩王却看着案上秦国送来的铁犁样品,沉默良久:“可秦法确有可取之处。你看秦国,二十年前与我韩国力相当,如今却……”他叹了口气,“传旨,命公子入秦为质,学习秦之制度。”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魏国、赵国。赵国君主甚至下令,在邯郸仿照咸阳设立“军功馆”,将有功将士的姓名刻于石上,这正是效仿秦国的“勋功碑”。而在楚国,屈原等大夫正力主变法,他们的奏疏里频频出现“循秦制”“设县制”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