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在渠首搭建了简易幕府,昼夜都能听见夯土的号子声。他亲自带着工匠勘测水位,踩着泥泞的河床标注桩点,靴底磨穿了就用麻布包裹,手掌被工具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结。有次暴雨冲毁了刚筑起的堤坝,他站在齐腰深的泥水里指挥抢修,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堤坝重新稳固,才一头栽倒在草席上,醒来时喉咙肿得发不出声音。
与此同时,秦国的军营里也掀起了变革的浪潮。卫鞅从河西之战的老兵中选拔了五十名百夫长,在云阳训练基地推行新的阵法。"从前打仗靠勇力,如今要靠配合。"他手持令旗站在高台上,看着士兵们演练"锥形阵","前锋如矛,两翼如盾,中军调度,缺一不可。"
老兵们起初很不适应。出身贵族的裨将赵括总按老规矩布阵,结果在对抗演练中被新兵队打得溃不成军。他红着脸来见卫鞅,却见这位商君正蹲在地上,用树枝给士兵们讲解如何利用地形调整队列。"看到那片洼地了吗?"卫鞅指着不远处的沟壑,"若敌军来追,只需三人守住谷口,百人也攻不进来。"
卫鞅还让人打造了新的训练器械:举重的石锁按重量分级,射箭的靶子画上不同的环数,甚至连刺杀用的木人都安上了机关,能模拟敌人的反击。士兵们每日除了负重奔跑,还要学习辨识旗帜、听辨金鼓,晚上则围坐在篝火旁,听老兵讲解战场技巧。有个叫黑夫的士兵,原本连弓都拉不满,三个月后竟能射中百步外的靶心,卫鞅亲自赏了他一壶好酒,说:"秦国的锐士,就该是这个样子。"
新君驷时常微服前往渠首和军营。他看见民夫们一边夯土一边唱着新编的歌谣:"泾水流,渭水长,渠成百姓多打粮";看见士兵们赤着膀子练习拼刺,汗水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看见卫鞅穿着沾满泥点的粗布短打,和工匠们一起抬木头,笑声比夯土声还要响亮。回宫的路上,他总会让车夫绕路经过市集,听商贩们谈论着水渠修成后的好日子,看孩子们拿着木剑模仿军营里的操练,心中便涌起难以言喻的振奋。
这年秋收刚过,渠首传来捷报:仲山堤坝顺利合龙,第一次试水成功。卫鞅特意让人将渠水引入一片荒地,原本干裂的土地瞬间变得湿润,没过几日竟冒出了嫩绿的草芽。消息传到咸阳,百姓们自发聚集在街头,敲着瓦盆庆祝,有个老农捧着渠水一饮而尽,笑着说:"这水是甜的!"
军营里也传来喜讯。在与魏国边境的一次小规模冲突中,秦军运用新阵法,以三百人击溃了五百魏兵,还俘获了对方的主将。捷报送到宫中时,新君驷正在查看水渠的进度图,他拿起朱笔在地图上圈出"三年成渠"四个字,对身边的内侍说:"传旨,赐商君金十镒,渠工每人赏酒半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