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一点十七分,赵环的电脑屏幕还亮着。
顶层公寓的天窗漏下几缕城市余光,刚好落在他摊开的建筑图纸上。CAD界面里,美术馆中庭的钢结构模型正以0.5倍速旋转,每一根斜撑的角度都经过三次验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桌角的咖啡杯空了,杯底残留的褐色渍痕像片缩小的地形图——郭静早上用这个杯子喝过速溶咖啡,临走时笑着说“你的工作台该留块地方给不精确的美”,当时他正对着日照分析图皱眉,没接话,此刻却盯着那片渍痕看了半分钟。
手机在桌面震动了一下,是郭静发来的微信:「陶艺装置的最终尺寸定了吗?窑炉明天要预热,得算好入窑时间。」
他指尖悬在键盘上,忽然想起下午在项目组会上,甲方代表指着郭静提交的手工草图说“这曲线太随意,施工队不好落地”。当时他没反驳,只是默默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小小的陶轮,旁边标了行字:「手工误差的容错率,恰是灵魂呼吸的空隙」。
现在需要把修改后的结构衔接图发给她。
赵环点开邮件客户端,收件人栏自动跳出“郭静”的名字,邮箱后缀是她的工作室名“陶火记”,字母间夹着个小小的陶器图标——那是她去年教他用PS做的,说“数字世界也得有点泥土气”。主题栏他斟酌了三分钟,删掉“关于陶艺装置结构衔接图的更正版”,改成“美术馆装置:钢结构与陶片的握手方式”。
重点在附件。
文件夹里躺着三个文件:CAD源文件(.dwg)、PDF版本(带批注)、还有一张他用手机拍的手绘示意图。按照建筑行业的规范,发送图纸必须附带版本号和修改日期,他原本命名为“G-07-15-R1”(G代表郭静,07-15是日期,R1是第一版修订),但此刻盯着这串字符,忽然觉得像串冰冷的密码。
他想起上周去她工作室,看见她给刚出窑的杯子贴标签。不是机器打印的贴纸,是用细毛笔蘸釉料写的,“七月十三日,午后有雨”,旁边画个歪歪扭扭的小太阳。“每只杯子都记得自己出生的天气”,她举着杯子给他看,指尖还沾着未干的釉色,“就像人会记得遇见谁的那天”。
鼠标右键,重命名。
他删掉代码,改成“星轨衔接-与陶片的第一次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