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朱有建知高宇顺这般揣测,必定龙颜大悦,拍案叫绝:
"好个高爱卿!
说得极是,朕确实恢复清明,与少年时期的朱由检一样一样!
这个解释真是天衣无缝,完美解决了我穿越来的尴尬啊!"
高宇顺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朦胧的灯火,喃喃自语:
"主子啊主子,您究竟是清醒了,还是疯魔了?
这大明江山,又该何去何从?"
烛火在夜风中跳动,映照着高宇顺复杂难明的面容。
窗外,义州的夜色渐深,而大明的命运,正如这摇曳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对于皇帝性情大变之事,曹化淳与王德化心里也存着,与高宇顺一般的想法。
他们坚信,信王尚未登基之时,那头脑就如同澄澈的湖水,清醒无比;
思想恰似敞开的门窗,开明豁达,与如今圣上的状态简直如出一辙。
遥想当年,西洋有位名叫汤若望的传教士远渡重洋而来。
此人宣称自己拥有观察天上纹理的神技,能洞悉宇宙星辰的奥秘。
这样独特的能力引起了崇祯皇帝极大的兴趣,两人促膝长谈,从天文星象到治国理政,谈了许久。
这场深入的交谈,让崇祯对汤若望刮目相看,随后便委任他为钦天监正,可见崇祯对他学识与能力的认可。
再将目光回溯到万历年间,那时也有一个洋和尚,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知晓世界舆图的模样。
万历皇帝对这些夸夸其谈的洋和尚毫无兴趣,根本就懒得接见他,任其在朝堂外自讨没趣。
到了天启皇帝时,同样对洋和尚没什么好感,心中满是抵触。
曹化淳、王德化等人正是基于这些历史往事,坚信圣上本是能够接受新奇思想的。
他们一同回忆过去,认为过去十七年,圣上是被东林党蒙蔽了双眼,才性情大变,与少年时的明决开明判若两人。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曾经的崇祯并非此界人,而是穿越而来的时空行者?
他怀揣着拯救大明的宏愿,跨越茫茫时空,投身于这风雨飘摇的王朝。
初临大明的他,恰似一颗划破黑暗夜空的流星,满怀着理想与抱负。
他渴望凭借着对历史的模糊记忆和现代思维,为大明这艘千疮百孔的大船指引方向。
他推行新政,妄图革除积弊;
他力图革新军事,抵御外敌入侵;
他积极与异族交流,接纳新思想,就像曾经对汤若望那样,展现出对不同文化和观念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