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持续了整整半年。
当人们磕磕碰碰终于开始适应零下60℃的生存方式,当庇护所的恒温系统稳定运行,当第一批极地小麦迎来丰收——
**灾难突然转向。**
甲叮叮站在窗前,看着温度计上的数字疯狂跳动:
**-60℃ → -40℃ → -20℃ → 0℃ → 30℃ → 55℃**
整个过程,不到三小时。
窗外,积雪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融化,冰凌噼里啪啦地砸落。庇护所的警报声响彻全城:
"极端高温预警!所有市民立即停止户外活动!重复,这不是演习!"
周瑾的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他迅速调出气象数据:"大气层结构突变,全球热浪来袭。"
甲叮叮眯起眼:"冰火两重天……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高温带来的灾难比极寒更恐怖——
融雪洪水,城市低洼地带瞬间被淹,地下庇护所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转。
电路熔毁,极寒改造的供暖设备在高温下短路,火花四溅。
物资变质,冷冻仓库里的食物以惊人的速度腐败。
电视里,李教授的声音透着疲惫: "请市民保持冷静,政府已启动'高温应急方案',所有庇护所开启制冷模式……"
但甲叮叮知道,制冷系统根本来不及改造。
"他们撑不住的。"她低声道。
周瑾已经打开全息投影,调出地下种植舱的设计图:"得加快进度了。"
两人连夜修改方案——
恒温种植舱,利用星际技术,打造完全封闭的生态循环系统。
应急制冷服,纳米材料升级,内嵌微型散热装置。
地下水利网,融雪洪水导流至深层蓄水池,避免内涝。
次日清晨,甲叮叮通过加密频道联系李教授:"我们有个新方案。"
全息投影中,李教授看着他们提交的数据,眼睛逐渐睁大:"这……真的可行?"
周瑾点头:"第一批试验舱,三天内能建成。"
甲叮叮补充:"但需要军方配合疏散高危区域居民。"
李教授深吸一口气:"我立刻上报。"
55℃的高温下,城市如同蒸笼。
退伍兵顶着热浪,协助老弱病残转移至地下深层区域。
科学家们争分夺秒,在甲叮叮和周瑾的远程指导下组装种植舱。
医护人员穿着应急制冷服,在临时医疗点抢救中暑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