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线如血管般缠绕的桌面上,三份供应商报告格外醒目:联创电子以65%的比亚迪摄像头模组供货占比稳居首席,其合肥新投产的12英寸玻塑混合镜头产线正昼夜运转;欧菲光虽在手机镜头领域称王,但车载业务仅占营收18%;港股舜宇光学虽保有32%的传统车载镜头份额,却在比亚迪前视三目系统竞标中败北——联创独家的模造非球面玻璃技术,让8M高清镜头良品率高出对手15个百分点135。
键盘敲击声突然停顿,马特贝盯着产能对比表:过去三年联创累计投入47亿扩建产线,2025年车载镜头月产能突破300万颗,恰与比亚迪天神之眼C版60%的装车进度形成咬合齿轮。
更让他心惊的是特斯拉HW4.0平台供货协议——那35%的市占率背后,是联创在加州沙漠测试场熬过173项极端环境认证的代价。 窗外暮色渐沉,显示屏蓝光映着他勾画的战略地图:当传统车企还在为5R1V方案扯皮时,联创已用前视三目+周视摄像头的组合拳,吃透了智能驾驶感知层升级的红利。就像此刻躺在抽屉里的官渡生蚝,虽不及乳山蚝肥硕,却胜在鲜嫩适口——商业战争里,精准卡位永远比盲目扩张更重要。
玻璃杯底凝结的水珠滴在财报扉页,晕开了某行关键数据。马特贝抓起女儿淘汰的签字笔在A4纸上快速演算:按比亚迪全系标配5颗摄像头的保守估算,仅天神之眼C版就将产生年需求1.2亿颗镜头。而联创电子刚公布的25亿元车载镜头收入,竟有78%来自800万像素以上高端产品。
他调出合肥工厂的卫星图,深夜仍灯火通明的厂区正在扩建三期工程。无人机航拍画面显示,30台ASML光刻机组成的阵列,正在玻璃基板上雕刻纳米级纹路——这正是联创突破8M镜头量产瓶颈的核心武器。相比之下,欧菲光武汉基地的COB封装线还停留在200万像素时代,舜宇光学的树脂镜头产线虽灵活,却难耐车载镜头85℃的耐久考验。
忽然想起上周行业论坛的细节:比亚迪采购总监那句"我们要把智驾做成白米饭",原来早有伏笔。天神之眼ABC三版架构,恰似精米、糙米、糯米的分级体系,而联创电子正是那把丈量行业的"标准斗"——既给仰望U8供应三激光版镜头,又能为海鸥EV定制经济型模组。这种全栈能力,在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中,比任何财报数字都更具杀伤力。
舜宇光学的财报在暮春里泛着寒意。这个曾借苹果东风登顶的光学巨头,如今深陷双重绞杀——消费电子寒冬冻僵了60%的营收动脉,特朗普对华加征的25%数码产品关税更如悬顶利剑。纵使富瑞证券给出"买入"评级,80港元目标价背后却是19倍市盈率的妥协,恰似当年诺基亚转型时的估值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