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系统的帮助下筛选出了适合本地气候的作物种类:除了常规的蔬菜,我还加入了几种菊科植物,如金盏花和洋甘菊,它们的花朵能吸引大量益虫;同时,也在田边撒下了紫云英种子,既能固氮改善土壤,又能作为绿肥使用。
家禽方面,我们引进了几只麻鸭和一批芦花鸡。鸭子擅长捕食田螺和昆虫,而鸡则会啄食地里的虫卵,两者搭配,正好互补。
规划过程中,我发现那块光照充足但水源不足的土地确实是个问题。我决定在那里搭建一个小型蓄水池,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进行灌溉。
“要是下雨天能把水存下来就好了。”我对正在挖沟的村民说。
“我们可以用竹管引水。”顾柏舟提议,“从山那边的小溪接一根过来。”
“对,这个办法可行。”我立刻记下,“还得加装过滤网,防止杂物堵塞。”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然而,真正开始实施后,困难才逐渐显现。
最先出问题的是作物生长缓慢。虽然土壤已经进行了改良,但新栽的菜苗依旧显得有些蔫黄。
“是不是肥料不够?”林婶担忧地看着田里稀疏的幼苗。
“不是肥料的问题。”我蹲下身检查根部,“可能是微生物群落还没建立起来,土壤活性还不够。”
我立即调出系统中的天然肥料配方,开始制作堆肥。将稻壳、豆饼、草木灰混合发酵,再加入一些蚯蚓粪,制成营养丰富的有机肥。
“这味道……”李商人皱眉,“有点冲。”
“但这对土壤来说是最好的补给。”我笑着说,“过几天你们就能看到效果了。”
与此同时,家禽也开始出现状况。两只小鸡突然倒在地上抽搐,接着便不动了。
“该不会是生病了吧?”顾柏舟紧张地抱起死鸡。
我赶紧请来了镇上的兽医老张。
“是寄生虫。”老张仔细检查后说,“你这批鸡可能接触了不干净的水源。”
我立刻检查饮水槽,果然发现里面有浮游生物滋生。
“以后每天都要换水,还要定期消毒。”我一边记录一边安排人手改进措施。
尽管遇到了不少挫折,但我们并没有停下脚步。每一天都在调整,每一次失败都带来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