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晨渔家院:带着海腥味的「厨房前奏」
??八月初五的清晨,阳光刚爬上北塘渔家院的青瓦,李可佳就被院子里的「哗啦」声吵醒。推开木窗,只见王嫂蹲在石砌水池边洗皮皮虾,橙红的虾身在清水里翻动,偶尔有几只蹦出木盆,溅起的水花落在青石板上,惊飞了停在晾衣绳上的海鸥——昨夜从渔港带回的鲜活海鲜,此刻成了渔家院厨房里的「主角」。
??骆梓淇背着相机走进院子,镜头扫过墙上挂着的渔具:生锈的铁锚、补了补丁的渔网、还有串晒干的海星,在海风里轻轻摇晃。墙角的玻璃罐里装着海水,十几只花蛤正「噗噗」吐着泡泡,李可佳蹲在旁边观察,指尖碰了碰花蛤壳,湿润的触感带着细沙的粗糙,「得让它们在盐水里吐沙两小时,不然吃着硌牙。」王嫂递来把小刷子,「姑娘,帮着洗洗贝壳缝里的泥沙?」
??渔家院的厨房飘来柴火味。王哥正在灶台前烧火,松木枝在灶膛里「噼啪」响,火星子溅在青砖上,留下浅灰的痕迹。灶台上摆着口直径半米的铸铁蒸锅,这是北塘渔家的「镇宅神器」,锅底还留着昨夜煮海鲜的盐渍,「咱这儿的『一锅出』,就得用这老锅,柴火蒸出来的水汽足,海鲜的鲜能渗进粗粮里。」王哥拍了拍锅沿,铁皮与掌心相碰,发出厚重的「咚」声。
二、食材准备:在咸鲜里「铺陈烟火」
??七点整,洗干净的皮皮虾堆成小山,虾壳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光。李可佳学着王嫂的样子,用剪刀剪去皮皮虾的虾须和虾螯——锋利的虾螯曾在凌晨的渔船上划过她的手背,此刻却乖乖躺在木案板上,橙红的虾壳下,隐约可见雪白的虾肉和橙黄的虾膏。「剪的时候小心虾壳边缘,跟刀片似的。」王嫂递来副布手套,指尖的老茧蹭过她的手背,带着渔家特有的「粗糙温暖」。
??花蛤吐完沙后,李可佳把它们倒进漏勺,用清水冲了三遍——贝壳上的花纹在水流下清晰可见,浅褐色的斑点像撒了把碎墨,偶尔有几只没合紧壳的,能看见里头半露的「斧足」,轻轻触碰就会快速缩回。骆梓淇的镜头对准她的手:指尖捏着花蛤,水流从指缝间落下,在青石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倒映出她被海风吹乱的马尾,和身后渔家院的老墙——墙上的爬山虎正沿着木架往上爬,叶片上的露珠滴在蒸锅盖沿,「嗒」地掉进灶膛,腾起缕细烟。
??王嫂抱来捆新鲜的玉米和山药。玉米是当地种的「渤海黄」,颗粒饱满,带着层水汽;山药裹着泥土,表皮长着细密的须根,「这山药得选细棍的,蒸完粉糯,配海鲜不抢味。」她教李可佳削山药皮:「戴手套啊,黏液沾手上痒。」果然,去皮后的山药在瓷盘里泛着青白,像根温润的玉柱,旁边的玉米被掰成小段,金黄的颗粒间还沾着玉米须,带着刚从地里摘来的「土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