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丁在沸水里煮得浮起时,马师傅开始熬汤——铁锅里的牛棒骨早已熬成奶白色,骨髓油浮在汤面,混着花椒、八角的香气,在晨雾里织成张厚重的「味网」。他往汤里加了块嫩豆腐——豆腐切成小三角,落进汤里像群游进春天的小鱼,接着是切成条的粉皮,在沸水里舒展成透明的带,「粉皮要用张掖的豌豆粉做,滑溜不腻,和小饭的筋道配着,才叫『软硬兼施』。」
李可佳蹲在灶台前,看马师傅用长柄勺撇去浮沫——勺头的铜锈闪了闪,那是二十年熬汤留下的「勋章」。汤熬好后,他往碗里先舀勺汤烫碗,再捞面丁、豆腐、粉皮,最后浇上滚烫的汤,撒把香菜蒜苗,滴几滴油泼辣子——红亮的辣子在汤面绽开,像朵盛开的丹霞花,而米粒大小的面丁,在汤里轻轻晃动,像群跳着「面食圆舞曲」的小精灵。
「来,尝尝这『会跳舞的面』。」马师傅递过木勺,勺柄上刻着「甘州小饭」的字样,被无数食客的手掌磨得发亮。李可佳舀起一勺——面丁裹着汤汁滑进嘴里,先是牛骨汤的浓鲜冲上来,接着是面丁的筋道在齿间弹跳,豆腐的软嫩与粉皮的滑溜紧随其后,最后是油泼辣子的微辣在舌根炸开,四种口感在口腔里交织,像七彩丹霞的层理,层层叠叠,却又和谐共生。
四、市场角落的「小饭哲学」
当市场渐渐热闹起来时,李可佳端着碗蹲在市场门口的石阶上——碗底的热度透过粗瓷传到掌心,混着晨雾的凉,在指尖凝成奇妙的温度。骆梓淇支起相机,镜头里,她的影子被晨光拉得很长,落在青石板上,和碗里的小饭影子叠在一起,像幅「人与面食」的生活画:发梢沾着晨雾,指尖捏着木勺,碗里的小饭在汤里轻轻晃动,远处的七彩丹霞在晨光中渐渐清晰,山体的红色条纹与碗里的辣子油,竟成了「自然与美食」的色彩呼应。
「你说,为什么叫『小饭』?明明是面。」李可佳舀起一粒面丁,对着晨光看——半透明的面丁里,能看见细密的气孔,像藏着无数个「面食的小太阳」,「马师傅说,以前张掖人把面食叫『饭』,小饭小饭,就是『小而暖的饭』,不管多冷的天,喝一碗,从胃里暖到脚尖。」
画外音轻轻响起:「像在喝一碗会跳舞的面」——此刻的小饭,早已不是简单的面食,而是张掖人刻进骨子里的「温暖密码」:是片刀下的利落手速,是牛骨汤的漫长熬煮,是晨雾里的市井烟火,更是每个清晨,蹲在市场门口喝一碗小饭的踏实。就像七彩丹霞用亿年时光凝成层理,张掖人用百年手艺,把面食熬成了「小而美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