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雾中的市场苏醒
张掖六月的晨雾裹着祁连山的凉意,漫进甘州市场时,李可佳的胶鞋已踩过青石板上的面渣——那是昨夜打烊时留下的,在路灯下闪着淡金色的光,像撒了把未化的晨露。骆梓淇抱着相机缩着脖子跟在身后,镜头里,「马记牛肉小饭」的帆布幌子在雾中轻轻晃动,蓝底白字的「小饭」二字被水汽洇得模糊,却挡不住从后厨飘来的、混着牛骨香的面香。
「五点半准时开切。」老板马师傅的帆布围裙往腰上一系,刀柄上缠着红布条的片刀在面案上敲出清脆的响——面案是块用了二十年的胡杨木,木纹里嵌着细密的面屑,像幅刻着「时光年轮」的浮雕。李可佳凑近时,正看见他往醒好的面团上撒薄面——乳白的面团在雾中泛着微光,被马师傅的手掌按成厚饼,「牛肉小饭的面,要和得比饺子面硬三分,切出来才经得住煮。」
市场的青石板路泛着潮气,两侧的摊位陆续亮起灯:卖油泼辣子的阿姨正往玻璃罐里装红亮的辣子,香气混着晨雾钻进鼻腔;卖豆腐的大爷推着木车经过,车上的嫩豆腐在木框里轻轻晃动,像块会呼吸的白玉。远处的七彩丹霞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山体的红、橙、黄三色被雾气揉成渐变的彩晕,和市场里的烟火气,成了幅「自然与市井」的共生画。
二、片刀下的「米粒魔术」
当第一缕晨光穿过市场的棚顶时,马师傅的片刀开始在面团上翻飞——刀刃贴着面团滑行,「刷刷刷」切出薄如纸的面片,接着手腕翻转,面片在刀下变成细条,最后刀背一压,细条断成米粒大小的面丁,整个过程快得像七彩丹霞的光影变幻,让李可佳看得眼花缭乱。
「小饭要切得比米粒大一圈,」马师傅用竹筛筛面丁,漏下的面丁在筛子里蹦跳,像撒了把会跳舞的珍珠,「以前张掖人走西口,带的干粮就是这小饭,耐储存、顶饱,煮一碗能管一整天。」他指了指面案角落的老陶罐——罐口结着层面垢,那是三十年切小饭留下的「岁月印记」,「我爷爷当年在骆驼队当伙夫,就用这罐子装小饭,走戈壁时舀一勺,混着雪水就能煮。」
李可佳捡起一粒面丁——棱角分明的面丁还带着手掌的温度,凑近能闻到淡淡的麦香,混着晨雾的凉,在指尖凝成了颗「面食的露珠」。骆梓淇举起微距镜头,对准她指尖的面丁:面丁表面的刀痕细密如七彩丹霞的层理,阳光穿过面丁的薄处,把麦麸照成透明的丝,像给小饭镀了层「时光的光」。
三、牛骨汤里的「温暖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