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站是“烤包子爷爷”的摊位。老人戴着花帽,正用铁钩从馕坑里取出刚烤好的薄皮包子——面胚被烤得半透明,能看见里面粉白的羊肉馅,汤汁在皮里轻轻晃动,像裹着一汪热乎的油香。“包子皮要擀得比羊皮纸还薄,”他递过个烫手的包子,“咬的时候先戳个洞,不然汤汁会烫到舌头。”
李可佳学着老人的样子,用指尖轻轻戳破包子皮,深褐色的汤汁“滋”地冒出来,滴在红砖上,立刻腾起股混着洋葱香的热气。咬下一口,薄如蝉翼的面皮裹着羊肉的鲜嫩,洋葱的甜混着胡椒粉的微辣,在舌尖织成了张温暖的网——最妙的是汤汁,吸饱了羊肉的精华,带着烤炉的烟火气,顺着喉咙滑下去,连胃里都暖烘烘的。
“爷爷,您的包子为什么这么香?”她举着包子凑近镜头,汤汁在灯光下闪着光。老人笑着指了指烤炉:“炉壁用的是天山的黏土,烤了四十年,每块土都吸饱了肉香——就像你们年轻人说的‘老味道’,骗不了人。”骆梓淇的镜头扫过烤炉内壁,深黑色的垢面下,隐约能看见几个模糊的手印——那是老人几十年前留下的,如今早已和烤炉、和包子香,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羊杂汤:市井与温暖的味觉合奏
第三站是街角的羊杂汤摊。老板娘阿依夏木正用铜勺搅动大铁锅里的汤,羊肚、羊肺、羊心在汤里翻涌,汤面上浮着的油花被路灯照成金色,混着香菜和胡椒粉的香气,成了夜市里最“接地气”的味道。“羊杂要选当天宰的羊,”她给李可佳盛了碗汤,碗底铺着切成细条的羊肝,“煮的时候加把新疆的野花椒,去腥又提鲜。”
汤刚碰到舌尖,羊杂的浓鲜便涌了上来——
羊肚的脆、羊肺的绵、羊肝的沙,在汤里各有姿态,野花椒的麻味藏在最后,像突然跳出的小惊喜,把整碗汤的层次拉得老长。李可佳舀起一勺汤,对着镜头呵出白气:“冬天喝一碗,能暖到脚尖!夏天喝一碗,汗流出来反而凉快!”骆梓淇拍下她鼻尖冒汗的样子,背景里,几个穿着工装的大叔正坐在小马扎上,捧着碗喝得“呼呼”响,汤勺碰着碗沿的声音,和夜市的喧闹声混在一起,成了最真实的“生活B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