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洱海晨雾的「鱼鲜启幕」
四月十三的双廊浸在淡蓝的晨雾里,洱海的水汽漫过青石板路,白族阿妈赵娘的木盆里,洱海鲫鱼正甩着尾巴打水花,银白的鳞片在雾里闪着细碎的光。李可佳的粗布围裙兜着酸木瓜,蹲在木案前看赵娘刮鱼鳞——竹刀划过鱼背的「沙沙」声,惊起木盆里的水珠,溅在她手背,凉丝丝的带着洱海的腥。
「刮鳞要逆着来,从尾部往头刮,」赵娘把鱼递给她,鱼腹的黏液沾着她指尖,「第一次摸鱼吧?别怕,鱼的腥气啊,是洱海给的『见面礼』。」骆梓淇举着防水相机拍她的手——食指刚触到鱼鳞,就被刺得缩回来,却又不甘心地握住鱼身,竹刀在鱼背上划出浅痕,鳞片「簌簌」落在围裙上,像撒了把「碎银」。
当木盆里的鱼变成「净白的身子」,赵娘往铁锅里倒菜籽油——油热后鲫鱼「滋啦」入锅,金黄的油花裹着鱼皮的焦香,漫过晨雾,惊飞了停在瓦当的麻雀。「酸辣鱼的魂在酸木瓜,」赵娘把青黄的木瓜切成薄片,丢进煎好的鱼锅里,「糟辣椒要选自家腌的,辣中带酸,就像白族人过日子,苦甜掺着过,才有滋味。」
二、灶台烟火的「酸辣交响」
正午的阳光穿过厨房的木窗,在灶台上洒下金斑。李可佳跟着赵娘熬汤——酸木瓜的果酸混着糟辣椒的辣,在铁锅里「咕嘟咕嘟」冒泡,鲫鱼的鲜味慢慢渗出来,给汤头添了层「洱海的柔」。她伸手擦额角的汗,指尖的鱼鳞蹭在围裙上,却被赵娘笑着点了点:「姑娘,鱼鳞要趁热搓,不然粘在布上洗不净。」
骆梓淇拍下她在灶台边的侧脸——睫毛被热气熏得微卷,鼻尖沾着细碎的辣椒末,围裙上的鱼鳞在阳光下闪着「倔强的光」。铁锅里的汤头渐渐变成「透亮的橙」,赵娘往锅里丢了把青蒜苗,绿影在红亮的汤里浮沉,像给「酸辣的世界」添了抹「温柔的笔」。「以前洱海打鱼人回来,婆娘就煮锅酸辣鱼,」赵娘盛汤时木勺碰着锅沿,「鱼是男人的汗,汤是女人的暖,合在一起,就是日子的味。」
画外音轻轻响起:「双廊的酸辣鱼,是『洱海的味觉倒影』——鲫鱼的鲜是水的馈赠,酸木瓜的酸是山的脾气,糟辣椒的辣是人的倔强。就像白族的『三坊一照壁』,风花雪月的浪漫下,藏着『刮鳞、煎鱼、熬汤』的真实烟火。」
三、乳扇作坊的「奶香漫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