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给舞阳河镀上暖金,李可佳坐在河岸的鹅卵石上,看碗里的酸汤倒影——自己的脸与骆梓淇的镜头重叠,房车的轮廓与远处的苗寨木楼相映,忽然想起这一路的「酸之旅程」:在二七路蹲守酸汤粉摊的晨雾,在青岩古镇看卤猪脚染玫瑰糖的黄昏,在西江千户苗寨踩稻田捉鱼的泥泞,在肇兴侗寨数腌鱼层数的认真。
「你记得吗?第一次吃折耳根,你皱眉头的样子,」她笑着戳了戳骆梓淇的镜头,「现在却觉得,那股『土腥甜』,像贵州的山——看着粗粝,却藏着『野趣的温柔』。」骆梓淇转动镜头,让河面的倒影里,房车、他们、酸汤碗,还有远处的风雨桥,全成了「酸香世界」的拼图——酸汤的红与白,在水波里晃成「流动的虹」,木姜子的绿,成了「虹上的星」。
忽然听见「扑通」一声,一条小鱼跃出水面,惊碎了倒影——李可佳望着涟漪笑了:「贵州的酸,就像这条鱼:看着是『味觉的跳跃』,其实早把『鲜活』扎进了土地里。你看那些阿婆阿公,守着陶罐、火塘、稻田,让酸汤成了『会生长的味道』,就像舞阳河,千年流淌,却永远带着『新的晨露』。」
四、雾夜河畔的「酸香札记」
深夜的舞阳河浸在静谧的暗里,唯有房车的灯还亮着,李可佳趴在折叠桌上写手账,笔尖在「贵州酸香告别」页画出舞阳河、酸汤碗、木姜子的简笔画,旁边标着:「酸汤是贵州的『味觉河流』——上游是土地的馈赠,中游是时光的发酵,下游是人间的烟火。而我们,是喝过这河水的『过客』,却把『鲜活』装进行囊。」
骆梓淇翻看着相机里的视频,最动人的片段不是酸汤粉的特写,是李可佳晃玻璃瓶的瞬间——阳光穿过玻璃,把酸汤的红折射在她脸上,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般的影,那句「刻进骨子里的鲜活」,让「告别」有了「带着体温的重量」。忽然想起阿朵说的「子母酸汤」,原来最好的「告别」,从来不是结束,是像酸汤续养般,把「遇见的鲜活」藏进岁月,等某天想起,依然能尝到「当时的风、当时的雾、当时的烟火香」。
手账最后一页贴着舞阳河的鹅卵石、酸汤粉的木筷套,还有张河面倒影的照片——李可佳举着玻璃瓶比心,骆梓淇的镜头映在瓶身上,舞阳河的水波里,房车的影子正随涟漪轻轻摇晃,像艘载着「酸香记忆」的小船,漂向「下一站」的黎明。她在照片下方写:「今日在贵州懂得:『酸香的告别』不是离别,是把『土地的鲜活』种进心里——木姜子的香会留在袖口,酸汤的热会暖着胃,而那些蹲在火塘边、守着木桶旁、踩在稻田里的时光,早已让『贵州』成了『舌尖上的故乡』。原来最好的『告别』,是让『味道』在记忆里继续『发酵』,就像舞阳河的水,流向远方,却把『源头的清』,永远留在了路过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