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袁绍兴兵七十余万,这支浩荡如烟海的队伍,汇集冀、青、幽、并四州的兵马。他们的行军,如同巨兽匍匐,不仅震动大地,更引动了沿途汇聚的无数驳杂之气。不同地域的军士,承载着不同的煞气——幽州的马匹和骑士带有凛冽的风雪气息,青州的士卒或混杂着太平道残余的邪祟之意,冀州的兵士则凝聚着根深蒂固的世家力量。这股巨大的力量,表面上是碾压一切的物理之气,实则内在流转不畅,充满了矛盾与暗流。这股混沌的洪流裹挟着袁绍,向着官渡席卷而去,势要以体量巨大的煞气,硬生生地压垮兵力劣势的曹操。
消息传至官渡,夏侯惇的书信带着压迫感十足的警示,送抵了曹操的营寨。曹操,这个此刻仅有七万精锐兵力的诸侯,留守许都的荀彧却早已看穿了这场规模悬殊战争的核心——不在于气的数量,而在于意的凝练,以及谁能更巧妙地引导与利用这乱世中的黑暗力量。
袁绍临发,困于狱中的田丰拼尽最后的气力,用浸透着赤诚意的文字写成血书,试图警醒他那被虚荣与自大扭曲了意的主公。他看到了这支庞大军队中,凝聚着无法化解的隔阂与猜疑之意,看到了主帅决策层内四分五裂、互怀鬼胎的意,这一切都像巨兽身上无法愈合的溃烂伤口,这实乃气数衰落的表征。“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这并非普通策略,而是基于对袁绍自身气数已乱、时机未至的判断。然而,逢纪的谗言——这位心思阴鸷,以恶意揣度忠诚之人的小人之意——成功地激怒了袁绍。袁绍暴怒之下,要斩田丰,并非只是惩罚异见,更是他内心的焦虑与自大所产生的应激反应——他不愿承认自身力量的内在缺陷,只想用暴戾的“意”去镇压一切不协调的声音。
沮授,同样是袁绍麾下难得的清澈之意,他看透了敌我双方的优劣:曹军虽少,然凝聚力高,气纯粹,战士的杀伐意被反复磨砺,以一当十不在话下;而袁军庞大,内部却各怀心思,气虽足而散,勇猛不如彼军;更要命的是,粮草虽多,但其运转与调度反映的是后方治理的缺失,审配逢纪之流的勾心斗角,已经污染了这部分至关重要的气。“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这句背后,是对双方态势的精准分析。久拖之下,曹军精锐之气会因粮尽而衰竭;而袁军庞大散乱之气,却会因时间流逝而内部消耗,甚至滋生负面的怨气与怨煞。
然而,袁绍对所有逆耳的忠言之意都采取了最极端的拒绝方式——囚禁沮授,意欲与田丰一同治罪。他的决策已完全被傲慢、自大以及身边小人的恶意所操控,自身主宰战局的意已然溃烂。于是,七十万大军就这般以看似恢弘,实则气脉不畅的阵势,连营九十余里,横在了官渡前。
细作冒着被卷入袁军庞大驳杂煞气流场的风险,将这些消息带回官渡。曹营上下,闻之皆惧。袁军庞大的物理之气,带来了铺天盖地的压力,似乎连天地都因此而为之倾覆。
曹操却显得异常冷静。他麾下的谋士们,荀攸、贾诩,他们并非仅仅钻研兵法,更是深谙人心理、识破气运之变的心法高手。他们能感知到袁军力量的虚浮与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