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时的梆子刚敲过三响,毓庆宫书房的羊角灯便映出两道交叠的人影。石静娴捏着淮安知府呈上的《河**要》,指尖在"杉木三百根"处重重一划,朱砂顿时洇透了宣纸——去年黄河改道冲毁的堤坝,用的分明是杨木。
"娘娘,索相府上送来的《牡*亭》新刻本。"掌事宫女捧着锦匣跪在帘外,匣中话本扉页夹着片金叶子,正是索额图与党羽约定的暗号。
胤礽从屏风后转出时,发间金镶玉步摇随动作轻晃。他接过话本的手指骨节分明,翻开第三十二回"杜丽娘魂游后园",字缝间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便显露出来——那是河督衙门五年间的炭敬冰敬明细。
"好个移花接木。"石静娴冷笑一声,将话本掷在案上。烛火摇曳间,她眉间那道胤礽特有的悬针纹愈发深刻,"拿《牡*亭》当幌子,倒比《清明**图》更风雅。"
窗外忽有夜枭尖啸,胤礽猛地攥住她手腕:"粘竿处的人。"话音未落,檐角已掠过几道黑影,踩碎了一片青瓦。
三更时分,南书房的地龙烧得正旺。康熙摩挲着江宁织造新进的缂丝奏折套,听梁九功颤声禀报:"太子爷昨儿批的刑部题本...夹带了本《金瓶*》。"
"混账!"九龙玉镇纸砸在金砖上,惊得梁九功伏地不敢言。康熙喘着粗气展开那话本,却在"潘金莲醉闹葡萄架"的段落间,瞧见朱批小字:"王亶望于乾隆四年任甘肃布政使",墨迹未干处还沾着石静娴惯用的沉水香。
乾清宫的晨钟撞破迷雾时,石静娴正立在文华殿的蟠龙柱下。她特意穿了胤礽冬至祭天那件石青缎绣金龙朝服,眼看着都察院左都御史马齐捧着弹劾太子的奏折疾步而来,袖中《肉*团》刻本已捂得发烫。
"殿下可知民间最近流传的话本?"马齐的珊瑚顶戴在晨光里泛着血色的光,"《怜*伴》里写苏州织造李煦强占民田,《比*鱼》中影射河道总督靳辅虚报工料——"他突然哽住,因见太子从袖中取出本《玉*梨》,扉页赫然抄录着李煦去年孝敬京官的礼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