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段出现惊人的视角反转:"行山噈指望/人比山高?"这个设问击碎了传统登山隐喻的升华模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杜甫"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在此都被粤语的现实理性解构。诗人用"一条路走到黑"的俗语智慧,拆解了进步主义线性史观的迷思,与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对功绩主义批判形成互文。粤语中"冇可能冇得回头路"的双重否定句式,在语法层面就构成了对绝对性的抵抗。
在技术哲学层面,"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民间谚语被赋予新解。当海德格尔强调"向死而生"时,诗人用"脚震震"的身体感体验,将存在焦虑具象为膝关节的颤抖。这种将形而上思考降维到身体知觉的写法,令人想起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粤语特有的拟声词"脚震震",比标准汉语的"双腿发抖"更能传递生理性恐惧与存在颤栗的合谋。
方言在此诗中成为抵抗工具理性的话语阵地。当标准汉语日益成为科技文明的传输带,粤语的语气助词"?"、"喇"保存着声音的肉身性。这些无法被标准化书写的语音褶皱,恰如阿多诺所说的"非同一性残余",守护着诗性思维的最后堡垒。诗人对"落山过坑"过程的专注描写,实践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主张,而粤语的及物性语法(如"睇住嚟?")使这种观看更具介入性。
在符号学视野里,整首诗构成一个精妙的象征系统。山路作为能指,其所指在消费主义、传统文化、存在困境之间滑动。粤语特有的词汇如"返咗归"(回家)与"到顶"形成语义闭环,暗示现代人精神漂泊与肉体劳顿的悖论。这种方言诗学对主流话语的偏离,实现着德勒兹倡导的"少数文学"功能——用主流语言中的异质成分来瓦解其稳固结构。
《爬山嘅意义》最终揭示的,是当代人生存境遇的普遍困境。当诗人用粤语写下"接咁每一步"时,那个表示"小心"的"接"字,既是对登山者的提醒,也是对存在者的忠告。在这个GPS导航能精确标示海拔的时代,诗人用方言的含混性守护着生命意义的不确定性,正如阿甘本所言:"真正的当代人,是那些既不离时代太近,也不离时代太远,能够凝视时代黑暗的人。"粤语的诗性光芒,恰恰照亮了标准汉语未能抵达的存在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