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撕裂了帝国的统治根基,外戚与宦官的火并耗尽了朝廷的最后元气,董卓之乱更是将中原拖入万劫不复的战乱深渊。
在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黑暗时代,无数英雄豪杰、智谋之士如繁星般涌现,在历史的棋盘上逐鹿天下。
其中,有一位出身荆襄望族的谋士,虽未像诸葛亮那样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名传世,也未如郭嘉那般以“鬼才”之誉成为曹操麾下的核心智囊,却以其精准的时局判断、果决的行事风格与深远的战略眼光,在荆州乃至三国初期的政治格局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便是蒯越,字异度。
蒯越出身于荆州南郡中庐县(今湖北襄阳西南)的蒯氏家族,这一家族在荆州深耕数代,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其先祖可追溯至西汉初年的着名辩士蒯通。
蒯通曾以“三分天下”之策游说韩信,虽未被采纳,却也因洞察时局的智慧名留青史。
或许是家族血脉中流淌的智谋基因,蒯越自幼便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见识与才略,加之家族提供的优越教育资源,他少年时便熟读经史,尤其对《孙子兵法》《战国策》等谋略典籍颇有研究,年纪轻轻便在荆襄士林中崭露头角,与兄长蒯良并称为“蒯氏双杰”。
当时荆州名士庞德公曾评价蒯氏兄弟:“蒯良善谋政,蒯越善谋势,若能得此二人,荆州可安。”
这一评价,也为蒯越日后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伏笔。
东汉灵帝末年,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外戚势力以大将军何进为首,掌控着京城兵权;宦官集团“十常侍”则凭借皇帝的信任,把持朝政,双方势同水火,剑拔弩张。
何进虽手握重兵,却缺乏决断力,在“是否诛杀宦官”这一关键问题上犹豫不决。
为了扩充自己的智囊团,何进广招天下名士,蒯越因其在荆襄的名望,被何进征召入京,任命为东曹掾,负责官员的选拔与考核。
初入洛阳的蒯越,并未被朝堂的繁华与权力的诱惑所迷惑。
他敏锐地察觉到,何进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已不可调和,而何进的优柔寡断正是致命缺陷。
当时,何进的部下袁绍等人多次劝其先发制人,尽诛宦官,甚至建议召地方军阀入京助威(这一建议最终导致董卓进京,引发更大混乱),但何进始终在“顾及太后颜面”与“铲除政敌”之间摇摆不定。
蒯越多次在私下向何进进言:“宦官专权已久,党羽遍布朝野,若不趁此时机果断铲除,待其察觉杀机,必先发制人。将军虽握兵权,却优柔寡断,一旦事泄,恐有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