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字元皓,生于巨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一带)。
巨鹿地处黄河下游北岸,自古便是中原文化与燕赵文化交汇之地,春秋战国时属赵国疆域,受“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风气熏陶,此地百姓既重节义,又尚智谋。
田丰的出身虽未见于《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中明确的名门望族记载,但从其早年“博览群书,名重州里”的经历来看,应出身于当地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士人家庭——在东汉“察举制”主导的选官体系下,唯有具备一定的家族背景与文化积累,才能获得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
东汉末年,经学盛行,士人们多以研读儒家经典为进阶之途,田丰亦不例外。
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先贤行状》中记载其“少而岐嶷,有异才”,十岁便能通读《论语》,十五岁已精通《诗经》《尚书》,尤其对《春秋》《左传》等记载历史兴衰、兵法谋略的典籍钻研极深。
与当时只重章句训诂的腐儒不同,田丰读书更重“经世致用”,常以历史上的贤臣良将自比,思考如何在乱世中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成年后,田丰因才学出众、品行端正,被地方官员举荐为“孝廉”——这是东汉士人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径,此后他被征召至洛阳,担任太尉府属官,正式踏入东汉官僚体系。
在太尉府任职期间,田丰以办事干练、刚正不阿着称。
太尉作为东汉“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事,府中事务繁杂,田丰却总能条理清晰地处理各类公文,对军事制度、边防形势的见解更是常令同僚惊叹。
当时正值灵帝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十常侍”专权乱政,地方豪强兼并土地,百姓流离失所,田丰多次向太尉进言,建议整顿吏治、减免赋税、加强边防,却因触动宦官与豪强利益,始终未被采纳。
不久后,田丰因不愿与朝中腐朽势力同流合污,主动请求外放,调任冀州别驾——别驾是州牧的副手,地位仅次于州牧,掌一州行政、监察之权,这一职位为田丰提供了施展治政才能的舞台。
此时的冀州,是东汉末年天下最富庶的州郡之一。
冀州地处华北平原,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带甲百万,谷支十年”,素有“天下之重资”的美誉。
时任冀州牧的韩馥,出身颍川韩氏,虽为名士,却性格懦弱、缺乏雄才大略。
面对黄巾起义后各地诸侯割据的局势,韩馥既无招揽人才、整军备战的远见,又无稳定地方、安抚百姓的举措,反而沉迷于眼前的安逸,对境内的豪强势力一味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