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逸的手指轻轻拂过泛黄的书页,书房里弥漫着陈旧纸张特有的气息。作为一名历史系研究生,他原本专注于研究古代文明的兴衰,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一个看似荒诞的想法吸引——这个世界,或许真的存在过修仙者。
最初,这个念头源于他在古籍中发现的诸多奇异记载。无论是《山海经》里那些拥有超凡能力的异人,还是《搜神记》中光怪陆离的故事,都隐隐指向一个可能:在遥远的过去,人类拥有着超乎想象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或许就是所谓的“修仙”。但这些古籍年代久远,很多内容都难以考证,直到他翻开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这部由清代蒲松龄所着的短篇小说集,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风格闻名于世。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鬼怪、狐仙、妖精的故事,在许多人眼中,这些不过是作者虚构的奇谈怪论。然而在桂逸看来,这些故事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
他的目光停留在《聊斋志异》中的两个故事上——《崂山道士》和《娇娜》。这两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却让桂逸从中发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先来说说《崂山道士》。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王生的年轻人,因羡慕道家法术,前往崂山求师问道。崂山道士收下了他,让他每天砍柴挑水,磨练心性。起初,王生还能坚持,但时间一长,便心生懈怠。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师父和众师兄施展穿墙术,这才重新燃起了学习法术的热情。师父传授给他穿墙术的口诀,叮嘱他“心诚则灵”,但王生因心术不正,最终撞得头破血流。
桂逸仔细研读这个故事,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与修仙理论相契合的地方。首先,修仙讲究“心性修炼”,认为只有心境纯净、意志坚定之人,才能真正领悟修仙之道。王生最初因贪图法术的神奇而求道,却不愿付出努力,这种功利的心态,注定无法成功。在古代修仙的理念中,心性的修炼甚至比法术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心境决定了他在修仙道路上能够走多远。那些真正的修仙者,往往需要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克服内心的欲望和杂念,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升华。
其次,穿墙术这种看似神奇的法术,在修仙体系中,或许是一种对空间法则的初步运用。在现代物理学中,也有关于空间折叠和穿越的理论,虽然两者本质不同,但却有着某种奇妙的相似性。从修仙的角度来看,空间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和力量进行操控。而穿墙术,可能就是修仙者对空间法则的一种初级应用,通过调整自身的能量频率,使其与周围空间的频率相匹配,从而实现穿越物体的效果。
再看《娇娜》。这个故事讲述了书生孔雪笠与狐仙娇娜一家的情谊。孔雪笠在旅途中结识了狐仙皇甫公子,后来因生疮病入膏肓,娇娜用一枚红丸为他治愈了疾病。在故事中,娇娜展现出了超凡的医术和强大的法力,而这种法力,显然不是凡人所能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