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才子浪漫创作现场”。
这是一个熟练工艺者,在用一行行字,构一首歌的骨。
中午。
沅珊带了饭来。
他没停笔,只抬头看了一眼:“你亲手做的?”
“让阿姨送的。”她淡淡地说,“你就算不吃饭,也得喝汤。”
“嗯。”他把笔搁下,“你坐会儿,别站着。”
她坐在沙发上,看着他桌面密密麻麻的字。
“你又在写稿纸?”
“比电脑快。”
“你不是都用数字录谱了?”
“这首歌不能敲键盘敲出来。”
她盯着他看了一会儿,忽然低声道:“你是不是太安静了?”
他抬头:“什么意思?”
“你写歌的时候……从不说话。”
“因为怕声音太大,把心里那句唱词吓跑了。”
她没再说话,只轻轻点了点头。
然后站起来,替他拉上窗帘。
“那你慢慢写。”
“我不打扰你。”
门轻轻带上。
镜头给到他桌上那一行新写下的词:
“你说不需要光,只要有我。”
隔天开始作曲。
他一边弹琴,一边哼旋律。
但没定型。
镜头前,他坐在琴凳上,一遍遍弹、改、删、记。
到了傍晚,终于确定第一段主旋律。
他拿起麦,试唱。
轻声哼出来的那一刻,整个拍摄棚都安静了。
导演轻声道:“这首……不像恋综歌。”
编导也低声说:“不像。”
“不甜,不煽,不俗。”
“但每一句,像是跟镜头背后的人在说——我看着你,你别怕。”
摄影师忍不住评论:“这不是歌。”
“这是一封信。”
已经连写四天。
他嗓子开始沙。
深夜两点,拍摄棚还亮着灯。
他在调一个转调,琢磨副歌怎么起。
反复了六七遍,终于确定那句词:
“我们在一起,不是浪漫,是不逃。”
第七天交稿。
录音结束。
他把曲谱交给节目组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因为他们听完demo时,整整五分钟,没人说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