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十二日,朝唐朝廷任命左武候大将军庞玉为梁州总管,命其率军讨伐集州僚人叛乱。
公元619年正值李渊建唐第二年,中原尚未完全统一,窦建德占据河北、王世充控制洛阳,而西南边疆的稳定关乎关中腹地安全。梁州(今陕西汉中)作为"北瞰关中,南蔽巴蜀"的战略要冲,《读史方舆纪要》称其"得梁州则蜀门洞开",此时集州僚乱直接威胁汉水粮道,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在此背景下,朝廷任命左武候大将军庞玉这等宿将出镇,实为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举措。
集州,即今日四川南江县,作为川地东北地区的重要历史地理单元,其发展轨迹深深镌刻在秦巴山地的褶皱之中。这片位于今四川南江县境的古老地域,自南北朝时期建制以来,便以独特的地理格局书写着边地文明的演进史。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的政区改革中,原巴州改置为集州,治所定于难江县(今南江县),这个坐落在米仓山南麓的行政中心,自此成为连接汉中与巴蜀的锁钥之地。群山环抱的地势造就了"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其"山如剑戟,水似游龙",险峻地形既孕育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也塑造了陆路时代"栈道连云"的交通奇观。
在历史的长河中,集州的行政归属历经沧桑变迁。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为巴州的建制调整,折射出初唐政权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思路;宋元时期随着羁縻政策的深化,这里成为土司制度与流官体制的交汇前沿;至明清"改土归流",曾经的边陲要地逐渐融入中央集权体系。
尽管行政区划名称更迭不休,但南江区域始终保持着当地地域核心地位,正如清代《南江县志》所述:"虽名号数易,然控扼米仓之道未改其重。"
这片土地的人文肌理中,流淌着巴文化的古老血脉。南江民歌《月儿落西斜》的悠扬曲调里,仍可捕捉到古巴人"锐气喜舞"的遗韵;正月"赶场"习俗中保留的以物易物传统,依稀可见古代僚人"日中为市"的风貌。散落在光雾山深处的宋代摩崖造像,将佛教艺术与巴地图腾巧妙融合;明清时期修建的牟阳古城遗址,城墙条石上深深浅浅的凿痕,默默诉说着"秦关蜀门"的军事往事。
更引人注目的是近年发现的汉代崖墓群,以及重庆涪陵小田溪战国巴王墓出土的"虎钮錞于"(现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后汉书》记载的"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的巴人信仰遥相呼应。
米仓古道青石板上的马蹄印,集州古城墙缝中的箭簇痕,共同编织成跨越千年的文明图谱。当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成都青羊宫遗址出土的青铜戈、郫县独柏树出土的铜印章时,这穿越时空的文物,更让今人得以触摸那段"栈阁连天际,商旅接踵行"的辉煌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