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延年
严延年担任的最后一个职位是河南郡太守,河南郡和颍川郡紧挨着,也是中原大郡,国之粮仓,东都洛阳就在河南郡。那会儿担任颍川太守的是黄霸,是韩延寿的继任者。
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老家(山东江苏交界地带)来河南郡瞧瞧儿子,到了洛阳市郊,听说儿子正在刑场监斩死刑犯,老太太止步不前了。严延年听说后连滚带爬赶来,给老太太磕了不少头,老太太才见他。
老太太说,你杀人太多了,让你做一郡太守不是让你杀人的。严延年赶紧说,我改我改,我以后少杀人,不杀人。
几天后老太太动身回家,临走前对严延年说,儿子啊,你改不了的,你杀别人,就有别人要杀你,我回家给你找块坟地,打扫干净,等着你的棺材来。
严延年心情非常复杂地目送母亲回家。
严延年的出身和张汤很像,父亲是做小吏的,他自己则是学法律出身的,学成后也做小吏。因为有推荐人才的政策,所以有机会去长安做官,都是那种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的无关紧要的职位,一直做了二十多年,很不容易。后来有机会跟着许延寿将军去打羌人---前文有提及---许延寿是刘询老丈人许广汉的家里人,各种封赏自然从多从重,严延年跟着沾了大光,放到涿郡(河北涿州)做太守了。
严延年,还有前辈张汤,以及当时其他很多人,他们所学的法律,和现在我们讲的学法律是两回事,相同之处有,都要对着枯燥的法律条文;不同的地方,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公平与正义,至少是这么宣称的,而当时,则是追求惩罚与威慑,而且公开这么讲。简单讲,当时学法律的人,就是研究怎么用法律条文杀人。当然,这个事情要追根溯源的话又要跑到商鞅变法那里去,这里就不细说了。他们这样的人虽然识文断字,但是不能算读书人,而且读书人尽量拒绝和他们共事,他们就是汲黯口中所讲的不能担任高级职位的刀笔吏。
严延年身材矮小,精力充沛,目光尖利,反应非常快。他在涿郡任上一气杀了几十口子,顷刻涿郡路不拾遗。
严延年有杀富济贫的心态,有钱人的案子,甭管是对是错,能判死刑绝不判无期;穷老百姓的案子,甭管是对是错,能放了就放了,没有原则的人性关怀。
整个河南郡到处传颂着严大人的事迹,简直就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里的X青天。
但是稍微有点智商的剧情,一般都不会用这种人物设定。
杀人不关该不该,只在他严大人想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