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125章 敬简辨:仲弓的治道权衡

第125章 敬简辨:仲弓的治道权衡(1 / 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暮春的洙水岸边,刚听完孔子评说子桑伯子的冉雍,正沿着河岸慢慢走着。春风拂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就像他心中不断翻腾的思绪。“可也简”,夫子对那位鲁国大夫的评价简洁明了,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一、竹简上的 “简” 字溯源

在山东博物馆的甲骨展厅,一片商代甲骨上的 “简” 字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这个字像是一束捆在一起的竹简,旁边还有一只手持刀的形象,仿佛在示意着删繁就简的过程。《说文解字》中说:“简,牒也。” 最初指的是用来书写的竹简,后来引申为简约、简略之意。

1959 年,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的汉简《仪礼》,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 “简” 的具体形态。这些竹简用麻绳编联成册,每简字数不等,多则三四十字,少则十余字。在纸张尚未普及的年代,竹简的珍贵使得人们在书写时不得不力求简洁,这种物质条件的限制,反而催生了对 “简” 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认同。

子桑伯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的年代。旧有的礼仪制度繁琐复杂,让人们不堪重负。子桑伯子主张 “简”,或许正是对这种繁琐礼仪的反抗。《论语》中记载他 “不衣冠而处”,在注重礼仪的当时,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大胆的简化。但这种简化是否恰当,却成了仲弓与孔子讨论的焦点。

二、子桑伯子的 “简” 之实践

关于子桑伯子的记载寥寥无几,但从零星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勾勒出他的一些行事风格。《说苑?修文》中提到:“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孔子曰:‘与其不逊也,宁俭。’” 孔子虽然认为子桑伯子的行为有些不合礼仪,但也承认他有节俭的可取之处。

在治理国家方面,子桑伯子也奉行简约的原则。据说他在处理政务时,常常省去许多繁琐的程序,直接做出决断。有人批评他过于草率,他却认为:“繁文缛节只会束缚手脚,耽误正事。” 这种治理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提高效率,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规范和考量而出现问题。

有一次,鲁国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饥荒,子桑伯子作为负责官员,没有按照惯例向上请示汇报,而是直接打开粮仓赈济灾民。这种做法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也违反了当时的制度。支持者认为他果敢决断,以民为本;反对者则认为他目无章法,可能会引发混乱。这场争议,也正是 “简” 的尺度难以把握的体现。

最新小说: 唐代秘史 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 卖给怪物打牙祭后,肖姑娘开挂啦 四合院:大领导是我的老政委 快穿之当炮灰有了外挂 穿越七零:军嫂富可敌国 一品弃子,从边军小卒到镇国大将 爷请爬开,姐要独美 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 纤尘引之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