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里,有 “君子南面之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的记载。这让我们想起冉雍在《论语》中仅有的几次发言,都是关于 “仁政” 的核心主张。他曾问孔子:“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孔子答:“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这段对话揭示了 “南面” 者需具备的智慧 —— 既要心怀仁爱,又要明辨是非。?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为吏之道》,详细列举了官员的行为准则:“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悔过勿重,兹(慈)下勿陵,敬上勿犯。” 这些条文与冉雍的治理理念惊人地相似。据《孔子家语?弟子行》记载,冉雍在卫国为官时,“见狱讼,必察其情,不苛不纵”,这种审慎的态度正是 “南面之术” 的精髓。秦简中 “审当赏罚” 的记载,或许就源于冉雍这样的先行者积累的治政经验。?
在河北定州汉墓出土的《论语》竹简中,“雍也可使南面” 这句话的 “南” 字写作 “??”,像一个人坐在堂前听取政事。考古学家发现,这枚竹简的书写年代距冉雍生活的时代不过百年,可见其事迹在汉初仍广为流传。竹简旁还附有一篇《冉子政论》,其中提到 “为政者,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与《论语?为政》中孔子的话一脉相承,或许是冉雍对夫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陋巷里的治世蓝图?
冉雍的故里菏泽,在春秋时期属曹国。当地出土的战国陶片中,有不少刻着 “务耕桑,薄赋敛” 的字样,这可能是冉雍治政理念的实物见证。《孔丛子》记载,冉雍曾对孔子说:“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这种 “为政在人” 的思想,强调领导者的自身修养是治理的根基。?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过一件象征权力的玉圭,上面刻着 “正德,利用,厚生” 六个字。这与冉雍主张的 “宽惠爱民,节用而爱人” 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冉雍在卫国推行的 “什一税” 制度,即 “民耕百亩,输十亩于公”,既保证了国家收入,又不使百姓过于困苦,这种平衡之道正是 “厚生” 思想的体现。当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 “耕织图” 描绘百姓劳作的场景,或许就是对冉雍治下太平景象的追忆。?
山东邹城的孟庙中,保存着一块元代石碑,上面刻着 “冉雍治卫,孔子称之,孟子述之”。孟子曾多次引用冉雍的治政言论,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冉雍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的主张一脉相承。石碑旁的《冉子祠堂记》记载,冉雍在治理中特别注重教育,“设庠序,教民礼义”,这种 “教化先行” 的理念,成为后世 “南面” 者的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