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ba] biquba.vip 天才一秒记住!
第十三章林瑶的困惑(第1/2页)
午夜时分的调查局总部几乎空无一人,只有走廊尽头的分析室里还亮着灯。林瑶独自坐在多屏工作站前,面前同时播放着四段不同角度的“镜屋任务”录像。她的眼睛因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干涩发疼,但她无法停下来。
右手边的屏幕显示着红外热成像记录——在江淮触碰镜面的那一刻,一股明显的低温能量流从镜中涌出,顺着他的手臂蔓延,而他的体温不降反升,在热成像图中如同一个燃烧的火炬。
“这不合理。”林瑶喃喃自语,暂停了画面,放大江淮周围的能量分布。
根据热力学定律,能量应该从高温区域流向低温区域,而不是相反。但数据清楚地显示,江淮的身体似乎在释放某种对抗性的能量,抵消了镜中传来的寒意。
左手边的屏幕播放着电磁场检测仪的记录。在灵体显现的瞬间,电磁读数急剧飙升,但波动模式与她熟悉的任何能量源都不相符——既不是电力设备的谐波,也不是自然界的电磁扰动,而是一种更为复杂、几乎像是具有某种...意识的波动模式。
林瑶调出音频分析软件,导入任务中录到的异常声音。经过降噪和频率分离,她捕捉到一段微弱但清晰的女性啜泣声,与苏婉生前照片的声纹模拟高度匹配。
“概率98.7%,”计算机冷冰冰地显示着分析结果,“声源与目标人物苏婉的模拟声纹高度一致。”
林瑶靠回椅背,揉了揉太阳穴。作为一名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探员,她一直相信世界遵循着可预测、可测量的物理定律。超自然现象,在她看来,不过是尚未被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但镜屋的数据挑战了这一信念。
她打开局内的加密数据库,输入自己的二级权限代码,搜索“灵魂本质”的相关研究。
屏幕上跳出了数百份文件,大部分标记着“未证实理论”或“受限访问”。她点开一份标题为《意识残留与量子全息理论》的论文,作者是局里的前任首席研究员阿尔伯特·怀特博士。
“如果意识不是大脑活动的副产品,而是宇宙的基本属性之一,”论文开篇就提出了这个激进的观点,“那么所谓的‘灵魂’或许可以理解为意识在物理载体死亡后的持续性存在...”
林瑶继续阅读,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理论模型,认为浓烈的情感经历会在时空中留下印记,就像全息照片的碎片,即使在源头消失后仍能保留部分信息。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通常是浓烈情感创伤或突然死亡——这些意识碎片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组织和反应能力,形成我们称之为‘灵体’的现象。”
她想起镜屋中的苏婉,那种清晰的绝望和母爱,绝不仅仅是无意识的能量残留。
下一份文件更让她不安——《跨维度实体与人类意识互动案例研究》。这份文件记录了多个案例,显示某些所谓的“灵体”可能根本不是人类意识的残留,而是来自其他维度或平行现实的实体,它们利用人类的认知模式进行交流和显现。
“人类的大脑可能是一种多维接收器,而非意识的产生者,”文件中写道,“死亡或许只是关闭了这种接收能力,而意识本身继续存在于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维度中。”
林瑶感到一阵眩晕。如果这些理论有哪怕一部分是正确的,那么她对现实的基本理解都将被颠覆。
她点开一个视频文件,标记为“1978年斯坦福大学超心理学实验记录”。画面中,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同意在临终时参与意识转移实验。在他临床死亡的那一刻,放置在隔壁房间的精密仪器记录到了一个明显的能量波动,同时,预先准备的多种传感器中有三台检测到了类似人类意识活动的信号模式。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台设备记录下了一段模糊的语音:“我...仍然存在。”
林瑶暂停视频,感到脊背发凉。这不是民间传说或迷信,而是严格控制的科学实验记录。
她继续浏览,发现调查局内部对超自然现象的分类远比她想象的复杂。除了常见的地缚灵、骚灵现象外,还有“维度穿越者”、“集体意识投影”、“时间残留现象”等更为复杂的分类。
一份题为《意识的多重状态研究》的文件详细描述了不同文化中对灵魂的理解,从古埃及的“卡”和“巴”,到佛教的“中阴身”,再到现代超心理学中的“生物等离子体理论”,惊人的相似点暗示这些概念可能基于某种共同的真实体验。
林瑶回想起自己加入调查局的初衷——她曾认为超自然现象不过是未知的自然现象,终将被科学解释。但现在她开始怀疑,也许科学本身的框架需要扩展,以容纳这些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
凌晨三点,她打开了一个标记为“最高机密——仅限四级以上权限”的文件夹,尝试访问时系统发出警告,但她利用键盘之前教她的一个小技巧,绕过了部分限制,看到了文件列表。
其中一个标题引起了她的注意:《通灵者神经认知研究初步报告》。
文件摘要显示,调查局曾对多名自称有通灵能力的人进行过脑部扫描和研究,发现他们的大脑结构与普通人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在颞叶和顶叶交界处,通灵者的神经连接密度比普通人高出47%,这一区域被认为与自我意识、时空感知有关。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这些通灵者声称与灵体交流时,fMRI扫描显示他们的大脑活动模式既不同于普通的感官处理,也不同于想象或幻觉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尚未被科学界正式识别的神经活动模式。
“这表明通灵能力可能是一种真实的感知能力,而非精神病理现象,”报告中总结道,“但使用这种能力会对使用者造成显著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林瑶想起江淮每次使用能力后的疲惫状态,以及他提到的那种情感残留。这一切突然有了科学解释——或者说,至少是朝着科学解释迈出的一步。
她关闭了受限文件,清除了访问记录,然后再次打开镜屋任务的视频。这一次,她不再仅仅关注数据,而是仔细观察江淮与灵体互动时的细微表现。
他的呼吸模式变化,瞳孔的扩张与收缩,肌肉的微小颤动...所有这些都指向一种真实的、生理层面的互动过程,而非表演或自我暗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三章林瑶的困惑(第2/2页)
凌晨四点,林瑶终于关掉了所有屏幕,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她的世界观正在经历一场地震般的重构。灵魂可能真实存在,意识可能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人类可能只是多维现实中的一小部分...
她拿出个人通讯器,犹豫了片刻,然后给江淮发了一条信息:
“我知道现在很晚,但如果你还醒着,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在你与灵体互动时,你感知到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是一种能量形式?信息集合?还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存在状态?”
发送后,她没指望立即得到回复。但出乎意料的是,几分钟后,通讯器就亮了起来。
“更好的方式是面对面讨论。如果你不介意来屋顶花园,我在那里。”
林瑶愣了一下,然后收拾好东西,离开了分析室。
调查局总部的屋顶被改造成了一个小型花园,夜晚的空气中弥漫着某种不知名花朵的香气。江淮坐在一张长椅上,面前的小桌上放着两杯热气腾腾的茶。
🅑𝐼𝑸u🅑𝐴.v𝐼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