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ba] biquba.vip 天才一秒记住!
第四章匠匣启封,宿敌初现(第1/2页)
第二天清晨的阳光刚爬上老街的黛瓦,文物局的考古队就带着设备赶到了古门旁。领头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一见到苏清瑶就笑着打趣:“小苏,你说的‘可能藏有非遗技艺笔记’的木匣,要是真有东西,我可得给你记一功。”
苏清瑶连忙将流浪和王伯拉到跟前:“张教授,这两位是发现木匣的流浪同学和王伯,王伯还是江城有名的漆艺大师呢。”
张教授握着王伯的手用力摇了摇,目光落在古门上时瞬间变得肃穆:“这‘江城旧韵’门可是道光年间的老物件,当年我在文物普查时就登记过,可惜一直没条件修复。现在有你们这些年轻人愿意接手,真是太好了。”
挖掘工作进行得格外小心。流浪根据系统提示的木匣位置,用粉笔画出精准范围,考古队员用小铲子细细清理湿泥,连0.5厘米的土块都要过筛——生怕破坏木匣外可能附着的技艺铭文。王伯则在一旁支起遮阳棚,泡上浓茶,时不时提醒队员:“慢着点,老楠木遇潮脆,别碰裂了木匣边角。”
流浪没全程守在挖掘现场,他得赶去学校敲定文化节展品的摆放细节。刚走到老街口,就看见秦峰骑着电动车急匆匆赶来,车筐里装着一摞打印纸。
“流浪,你火了!”秦峰把打印纸塞给他,“你昨晚发的古门修复视频,一夜之间在校园网转了八千多遍,连校领导都转发了!还有这个,是文化节组委会刚发的参展确认函,特意给你留了最显眼的中央展位。”
流浪翻看着确认函,指尖突然顿在“特邀嘉宾”一栏——陈坤的名字赫然在列,备注是“江城文创产业协会代表”。
心脏猛地一缩,前世被烈火灼烧的痛感仿佛又回来了。他记得很清楚,这个时间点的陈坤,正靠着倒卖仿古家具赚得第一桶金,马上就要以“文化保护者”的名义,吞并老街周边的小工坊。
“还有个坏消息。”秦峰的声音压低了些,“赵天宇他爸找了校董施压,说学院通报批评影响赵家声誉,要求撤销处分。李教授正跟他们据理力争呢。”
“我知道了。”流浪将确认函折好放进兜里,眼神冷了下来,“展品的事你帮我盯下,我去趟材料市场。”
他要赶在文化节前,做出一套能惊艳全场的榫卯套件——不仅要展示技艺,更要向陈坤宣告:这一世,老街的手艺,他护定了。
下午三点,系统突然弹出提示:【藏匠匣已出土,检测到内部包含失传榫卯技艺手稿,是否立即解锁相关图谱?】
流浪刚选好做套件的金丝楠木,立刻打车赶回老街。古门旁已经围满了街坊,张教授正小心翼翼地用软毛刷清理木匣表面的泥渍,苏清瑶举着相机全程录像,王伯则站在一旁,手都在微微发抖。
木匣比想象中更大,约有半块砖头大小,表面刻着繁复的缠枝莲纹,和他修复的漆盒纹样如出一辙。最奇特的是,木匣没有锁扣,而是用“暗榫”闭合——这正是王伯提到的“燕尾扣”技法。
“没人能打开它。”张教授皱着眉,“试过了各种方法,暗榫的受力点根本找不到。”
流浪走上前,指尖抚过木匣表面的纹路。系统瞬间弹出三维结构图,将暗榫的位置和受力原理标注得一清二楚——原来纹路的交叉点,就是暗榫的机关。他用食指轻轻按住最下方的一朵莲纹,同时用拇指推动旁边的叶脉纹,只听“咔嗒”一声轻响,木匣的盖子缓缓弹开。
“开了!真开了!”围观的街坊爆发出一阵欢呼。
木匣里铺着一层油纸,油纸下是一叠泛黄的手稿,还有一把巴掌大的青铜刻刀。手稿首页写着“江城李氏榫卯漆艺集”,落款日期是道光二十三年。王伯看到“李氏”二字,突然惊呼:“这是我太师父的名字!他当年说有本技艺集遗失了,没想到藏在这里!”
张教授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手稿,越看眼睛越亮:“这里面记载的‘透空雕花榫’和‘多层叠漆法’,都是早就失传的技艺!比我们博物馆藏的孤本还要完整!”
就在这时,一辆黑色轿车停在路边,一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走了下来,手里把玩着一串佛珠,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笑容。看到木匣里的手稿,他的眼睛闪过一丝贪婪,随即快步走上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章匠匣启封,宿敌初现(第2/2页)
“张教授,苏小姐,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你们。”男人的目光扫过流浪,最后落在王伯身上,“王伯,好久不见,您的漆艺配方考虑得怎么样了?我现在开的条件,可比上次高了一倍。”
是陈坤!
流浪下意识挡在木匣前,目光如刀:“陈总,王伯已经明确拒绝过你,就别再纠缠了。”
𝓑𝑰 𝚀u 𝓑𝘼.v 𝑰 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