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ba] biquba.vip 天才一秒记住!
“朝廷如果不接受,最后撕破脸,举大兵来攻怎么办?”东平郡王知道事已至此,绝无反悔余地,可依然想要坚定决心。
十年大计并不是自己所想。
铁打的郡王府,流水的地方官。
百年下来,依附郡王府的本土势力越来越多,奈何大多地方控制在辽东都司手里,又逢天灾人祸,就算是为了养活自己,自己也不得不被手下们推着走。
杨和就是其中一位,只不过他更聪明些。
东平郡王知道自己并不能随心所欲,身为郡王,其实一样身不由己。
“朝廷养出了王信这样的人,听说图谋山西,朝廷敢举大军攻辽?如今是朝廷首尾难顾,关内又反贼四起,自个还财政困哪,泥菩萨过江,先把自身保住再说。”
“就算朝廷孤注一掷的要来攻打我们,我们坐守辽西,以逸待劳,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怎么才会输呢?”
蛮人把辽左的大户们抢光了。
穷人们也遭受劫难,可穷人们本就没钱,不过是条廉价的人命罢了。
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穷人。
那么东平郡王府白得辽左之地,再分给军士们,以及分派给穷人们,那时候一切都活了,郡王府的人心在辽东也将会达到巅峰。
军心、人心、田地、粮食.
包括器械。
各部蛮族敢不分给东平郡王府?
是罗科敢不给,还是阿敦敢,又或者觉昌。
杨和实在想不到自己如何输。
“三百万辽东之地尽入郡王之手,起十万精锐之师,又有六万蛮兵可抽用,虎踞辽东坐观天下.”杨和越想越兴奋。
“听说王信在大同做的不错。”
东平郡王没有像长史一般激动,而是冷静的问道。
“郡王果然沉得住气,令属下服气,果真有帝王之相啊。”杨和大庭广众下说道。
周边的都是亲信,闻言各个露出笑容。
东平郡王哭笑不得,骂道:“你嘴上没个把门的,日后迟早栽在你这张嘴上,什么话都敢说,万一传到了京城,朝廷要是问罪下来,我可拦不住。”
杨和没有在意,众人都没有在意。
从小到大,他们可不知道朝廷。
“常言金角银边草肚皮,王信后边是西宁郡王,前边是朝廷,而且做事犹豫,因为缺钱竟然不敢扩兵,冒着巨大风险做事,实在没有人君的魄力,此人成不了事。”
杨和实在不能理解王信。
缺钱还不好说?
找商人呀。
以王信的实力和地位,哪家商人敢拒绝。
结果呢。
众人纷纷附和,大家多少听过王信的一些事,有人指道:“此人虽然是个好人,但优柔寡断,顺风顺水的时候还好,但凡遇到波折,如何控制得住局势。”
谁都想和气。
可谁又能做到呢。
郡王府养了几万精兵,不是这几万精兵的存在,胡人会甘愿低头?蛮人会甘愿听话?
谁都懂的大道理,可就是没人去做。
朝廷收不上钱就算了,他们郡王府的兵都要吃不饱肚子了。
多少人世代为郡王府当兵,他们只能指望郡王府,郡王府也只能出面去管,不管都不行,双方绑的太深了。
既然如此,那就不要怪郡王府不讲情面。
任你平时多孝敬郡王府,这回郡王府都要借蛮人的手清楚干净。
百年来。
依靠郡王府的士兵们开枝散叶,依靠原本的田地根本无法活人,许多军户都被迫离开家乡去找活路,能找到活路的十不存一。
这才是在家万事好,出门事事难啊。
“王信给士兵们发钱,我们给士兵们发土地,倒要看看谁家的儿郎更拼命。”杨和并不是没有了解,清楚的知道双方的本质。
发钱的士兵,绝对打不过发土地的士兵。
杨和毫不怀疑。
看了看手下们的神色,东平郡王不再多言。
事情都是属下们做的决定,只要大家都支持,东平郡王不打算否决,这同样是郡王府的根基。
“扫平辽左,我们东平郡王府没有后顾之忧,反观王信背腹受敌,永远停不下来,朝廷必然要防备,我们又可以支持朝廷,总之不让王信好受,跟不让他继续壮大,我们还可以直接出兵,帮助朝廷打击大宁”
又有人出谋划策。
司马吴森冷静的分析,王信的地利与郡王府相差太远,这一点很难弥补。
“三百万两银子已经够用了。”
曾直担忧道:“三百万两银子,五年与十年的加起来,光利息就高达五十五万两,到时候节度府要是还不起怎么办,所以不能再多了。”
王信不置可否。
“以大同的发展势头,只要商业的效率继续得到支持,加上把山西治理好,五十五万两算个什么。”
“属下也希望如此,不过还是稳妥些的好。”
曾直坚持。
既然如此,王信也没有坚持。
自己推行期债的原因是解决节度府当下银钱的短缺。
吃未来的钱可以,但是不能吃的太过分。
曾直的谨慎也算是好事。
王信不在考虑此事,神色凝重,认真说起薛家的事。
因为周家的教训,自己对薛家用了很多心思,特别是薛宝钗身上。
其实自己可以直接下场。
但是节度府本身权力就很大,在亲自插手生意的话,那么最后必然恢复原貌,各类人才不重要,有关系有背景才重要。
值钱的不再是人才,而是各类有关系的人。
又走回了老路。
所以节度府只能督。
“永信票行分股的事情赶紧落实,永信票行的信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那么永信票行的钱票就得到了认可。”
王信希望曾直能理解。
曾直了解永信票行的恐怖势头,这也是他从无到有旁观,亲眼看到永信票行的变化。
“人心是禁不住的。”
曾直感慨道:“如果永信票行办好了,等于大周的铸钱权到了大同手里,这是多大的利润?光这个利润,就足够支撑山西的治理改革。”
“能有这个认知,我就放心了。”
曾直还能带着节度府走五年,至于五年后,曾直还能不能跟上,王信就不得而知。
“那朝廷那边的要求,节帅打算怎么办。”曾直好奇道。
不知道谁想出的主意,竟然要调大同军去陕西平民乱,以前林如海私下提出一次,不过那时候林如海打的主意不同,他想靠着大同军的力量获得扑灭民变的功劳。
如今嘛。
大同军与各路义军作战,不费朝廷一兵一卒解决朝廷内乱,朝廷大概是想要对付辽东。
一箭双雕。
(本章完)
ℬ🅘 𝑸u ℬ𝐴.v 🅘 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