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ba] biquba.vip 天才一秒记住!
这封信的语气,是一种胜利者居高临下的“宽容”与“务实”。信中并未过多羞辱,而是直接了当地指出荷兰武力的失败,强调其挑战自己的不明智。然后,他提出了重启谈判的建议,但前提条件已然完全不同:
·VOC必须为此次“无端挑衅”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远高于之前通牒中索要的数额)。
·正式承认郑芝龙对福建至台湾海域的绝对控制权及贸易管理权。
·今后的所有贸易,必须在郑芝龙制定的新规则下进行,包括固定采购价格、更高的“许可费”等。
·限期答复,否则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暗示可能进攻台湾)。
这是一手典型的“大棒加胡萝卜”。给予荷兰人谈判的机会,避免其狗急跳墙、困兽犹斗,但又用绝对的武力胜利作为后盾,开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
3.对其他势力:料罗湾胜利的消息被刻意地、迅速地传播出去。前往日本、马尼拉、澳门乃至东南亚的郑氏商船,都肩负着宣扬这场大胜的任务。
他要让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挑战他郑芝龙的下场是什么;同时,也暗示愿意与遵守他规则的人继续做生意。尤其是对澳门,他特意派人去“通报”战果,其警告和炫耀的意味不言自明。
胜利之后,往往是内部权力结构和心态容易出现问题的时候。郑芝龙深谙此道,马上进行内部整顿与力量巩固。
他首先隆重安葬了阵亡将士,尤其是其弟郑芝虎,极尽哀荣,并给予抚恤,以此凝聚军心,彰显不忘功臣的态度。
对于有功将士,他毫不吝啬地兑现战前承诺,重赏金银、提拔官职、分配船只,极大地稳固了队伍士气,强化了个人忠诚。
同时,他借着大胜之威,进一步加强了对麾下各路舰队的整合和标准化建设。利用缴获的荷兰战舰和武器作为样板,下令加快仿制和改良,统一训练操典,提升整个舰队的专业化水平。他意识到,未来的海上争霸,将更加依赖技术和组织。
郑芝龙的目光已经超越了眼前的胜利。他在思考更长远的布局。
1.台湾的价值:料罗湾之战,虽然击败了荷兰舰队,但热兰遮城依然屹立。他开始认真思考台湾岛的战略价值。这颗“海外荒岛”不仅是荷兰人的据点,也可能成为他未来的前进基地,或至少不能容忍其被敌对势力长期占据。彻底解决台湾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2.贸易网络的拓展:他试图利用这次胜利带来的威慑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他的海上贸易帝国,将触角伸向更远的南洋,甚至尝试与更多欧洲势力建立直接联系,打破现有格局。
3.与明朝关系的重新定义:他期望借着“靖海功臣”的光环,从明朝朝廷那里获得更多实质性的权力下放,使自己不仅是海上的霸主,也能在陆地上获得更稳固的官方地位和合法性,为郑氏家族谋取更长久的未来。
胜利者的权谋,远比战场上的厮杀更为复杂和精细。郑芝龙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没有一味追求武力征服,而是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全面优势。
料罗湾的烽火熄灭了,但由此点燃的战略博弈之火,却以另一种形式在谈判桌、情报场和贸易市场上更加激烈地燃烧起来。
郑芝龙,这位从血与火中崛起的海上枭雄,正以其老辣的手腕和深远的谋略,一步步地巩固着他的帝国,并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志,重新绘制东亚海洋的秩序蓝图。海上的宏大叙事,在这位胜利者运筹帷幄的沉思中,缓缓走向高潮后的余韵,并为更大篇章,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b𝙄𝕢ubA.v𝙄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