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1章非共识项目(第2/2页)
与此同时,原园的报道在媒体界引起了关注。她以我们的研究为案例,写了一篇题为《当科学遇见科幻:下一代心理治疗的曙光》的深度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
报道刊出后,我的邮箱开始收到各种来信。有质疑,有鼓励,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表达合作意向。
最令人惊喜的是一位硅谷企业家来信。他在信中写道:“我女儿患有严重的PTSD,传统疗法效果有限。你们的研究给了我希望。如果需要资金支持,请与我联系。”
这些来自民间的认可,与官方评审的否定形成了鲜明对比。
“很有趣的现象,”弗洛伊德老师评论道,“在我的时代,新思想要面对学术界的质疑;在你们的时代,还要面对公众的审视。”
在一个凉爽的秋夜,我们团队进行了长达六小时的讨论。最终决定:接受MIT的合作邀请,同时启动众筹计划,双线推进研究。
“既然主流道路走不通,我们就开辟新路。”陈浩说。
方舟已经开始设计更精简的实验方案:“我们可以先做概念验证,用最少的资源证明核心设想。”
接下来的两个月,我们像创业公司一样运作。我负责研究设计和学术合作,陈浩负责实验执行,方舟负责技术开发,甚至连原园都动用了她的媒体资源帮我们宣传。
众筹计划上线第一周,就收到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捐款。很多捐款者留言分享自己或亲人受心理问题困扰的经历,字里行间充满期待。
“看这些留言,”弗洛伊德老师感叹道,“科学的价值,最终要由它帮助的人来定义。”
与此同时,MIT的合作基金顺利到位。怀特教授还派来了他的博士后参与项目。
在第二次尝试申请国家基金时,我们调整了策略。不再强调技术的颠覆性,而是突出其解决现实问题的潜力。这一次,我们成功了。
项目获批那天,团队没有欢呼,只有深深的感慨。
“知道我们为什么最终成功了吗?”李教授问我。
“因为我们坚持下来了?”
“不止如此,”他摇摇头,“还因为你们学会了如何让非共识变成共识。”
回望这段历程,我深深体会到:推动科学前进的,不仅是智慧的火花,更是坚持的勇气。每一个颠覆性的想法,都要经历从“异想天开”到“理所当然”的蜕变。
而我们的研究,正在完成这样的蜕变。
站在心理学部的天台,看着脚下熟悉的校园,我知道,这只是开始。前方还有更多非共识的领域等待探索,更多看似不可能的设想等待实现。
但至少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因为真正的创新,从来都不需要所有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