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步走到土坎旁边,我掏出刀剜下一块搓了搓,又送进嘴里一抹尝了尝,确定这就是昨晚见过的地仗土。
思索片刻,我想起昨晚的疏漏,便说:“对了李爷,昨天我忘了问了,您怎么确定这是南北朝以前的灰池?方不方便给我长长行市啊?”
“没问题。”
李春泉略微点头,拍了拍小雅肩膀道:“小雅,你来说说吧?”
“好的干爹。”
河道里石头多,小雅的长筒靴有跟儿,好一阵摇摇晃晃才走到我旁边。
接着她蹲下身,指着灰池底部道:“小沈老板,你注意看土里的纤维碳化物,判断一下长度大概是多少?”
“长度?”
“对!”
按照她说的,我瞪大眼睛仔细看去。
认真观察几秒,我发现纤维碳化物虽然都是扭曲状态,但断茬并不多,能辨认出来是比较长的,而后我挑了几条比对估算了一下,就说大概能有八九公分、十来公分的样子。
啪——
小雅打了个指响,脆生生道:“这就对了,根据我干爹的研究,晋陕北部这一片,南北朝时期地仗土的纤维料长度,一般都在五到十公分左右,而且主要用料都是麦秸,整体上相对偏粗。”
“隋唐时期,纤维长度开始变短,变成三到五公分左右,用料也逐渐多样化,除了麦秸还会加入筋麻,所以这个时候地仗土里的碳化物,粗细程度是不一样的;等到了宋代,长度就变到三公分以下,麦秸也被完全取缔,变成了清一色的细麻料。”
捏起一撮土碾碎,她继续说:
“再有就是,看土色也能看出来,南北朝时期,地仗土大多是就地取材,使用地表原生黄土,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土壤的原色,也就是这种浅黄色的;到隋唐时期,地仗土使用之前,要先筛除砂砾,好些还要用铁锅翻炒烘干,导致土块颜色发灰;而宋代以后,选料更加严格,会使用地下一到两米的深层黄土,色泽是偏向于纯黄的。”
“……”
看看小雅又看看李春泉,我身子不自觉逐渐后仰,懵逼了。
牛啊!
真不愧是三代传承的老派把头!
正经不正经的先不管,专业是特么真专业啊!
就一个地仗土而已,居然能叫他给研究的这么细致?!
这也太牛逼了点儿!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
截止到小雅开口之前,我还处于一种自我膨胀的状态。
因为我昨晚先认出了地仗土,而后又被把头夸奖,以至于我感觉,我也是个比较专业的小把头儿。
直到这一刻,我才彻底明白啥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跟他李春泉一比,我特么简直是差得太远了。
另外,窥一斑而见全豹。
就冲他能把一个小小的地仗土,都给研究的这么通透,别的地方,肯定也差不到哪去。
深深吸了口气,我走到李春泉身边,虚心请教道:“李爷,那您刚才说,这个点子不会是水泡墓,额……这又是怎么确定的呢?”
“呵呵…”李春泉微微一笑,朝前边一处土坎稍矮的位置扬了扬下巴。
“上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