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
程涛略显惊讶。
仔细思索几秒,他抬手将铜范还给了我,没再多问。
问了也不能告诉他,因为我说的拓片,就是研究燕国铭文的时候,从姚师爷给我的那堆拓片里看见的。
不是一张,是足足十五张!
其中五张是尖首刀范,八张是明刀范,另外两张是“一化”圜钱范。
而这十五张钱范拓片中,尖首刀都是铜范,明刀都是石范,圜钱是一张石范一张陶范。
这就不对。
记不记得之前在盗洞中,提起钱范时程涛是怎么说的?他说燕国铸币,用的几乎都是陶范和石范。
这里他说的才对,和六十年代以来,有关燕国的考古发现完全吻合。
那为什么燕国铸币,会以陶范和石范为主呢?
因为在先秦时期,铜铸币出现的时间还不是很长,铸币标准也不像后世那么严格。
铜范虽然结实耐用、精度高,适合标准化生产,但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需要先做出陶制或石制的母范,再用母范浇铸出子范,出模后还要仔细打磨,一旦成型,钱模的细节基本无法修改,如果需要调整版别,就只能再做新范。
相比之下,石范和陶范的灵活性明显更高。
尤其是陶范,造价非常低。
以至于尽管好些陶范都是一次性消耗品,时不时的还要炸个模,却依然成为了钱范材质的主流,因为那时候就这样,手搓货币,看着差不多就行了,要什么自行车?
我收集燕国信息的时候,也是先看史料和考古案例,然后才看铭文拓片,所以我看的时候,很快就发现了这处疑点。
但拓片基本不会是假的,尤其还是姚师爷的拓片。
用把头的话说:这要是能让我看出假的来,姚师爷晚上打牌都得把把点炮儿。
针对这个情况,我和把头简单讨论过,把头推测,有可能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某个时段儿里,赤峰这一片地区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铸币不得不以铜范为主。
那么,这个时段大概是什么时候呢?
很明显,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里,尖首刀才是燕国货币的主流,再往后就是明刀了。
而针首刀出现的时间,比尖首刀还稍早一些,并且只流行在燕国北方,所以我才敢赌,赌钱山里面,存在铜制的钱范。
这个就叫推理。
嘿嘿,我是不是有点小聪明?
至于铜范为主的具体原因,也许是没有陶土,也许是石料太脆,总之不重要,因为我们不考古,我们只想挖宝卖钱……
……
下午两点半,新惠镇。
在镇上转了几圈,确定没有尾巴跟着后,车子缓缓开到了旗宾馆。
再次来到这里,郝润我俩不免都有些感慨。
不知不觉,居然都快仨月了。
当初我俩带着青年团从这出发,之后科左乡君墓、包家藏银、双辽出货、通辽遇险、四子王旗报仇……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儿,没想到,如今居然又回来了……
砰砰砰!
兴奋的敲了敲门,而后间隔两秒,就听咔啦一响,房门应声而开。
“把……咦?你谁啊?”
开门的竟不是把头,是个二十六七岁的寸头青年,看起来似乎有点面熟。
“程哥,小薇。”
这人望向我身后,冲程、邵二人打了个招呼。
我顿时愣住,随即不等我过多反应,这人退步拉开了房门。
顺势朝房间里看去,就见靠窗边的位置,一把椅子上坐着把头,而另一把……卧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