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深的横井中,金铁相击的声音,听起来显得尤为清晰。
“咦?”
低头一看,就见斑驳的土层里,露出好大一片铜绿。
我抬脚轻轻踢了踢,结果纹丝不动,简单清理一番才发现,这是个体积很大的铜疙瘩。
我赶忙蹲下身仔细观察。
锈色非常重。
粉片状的铜锈混合着土壤,早已固结成大坨大坨、形状不规则的锈块。
鉴于刚刚铲子触碰的位置已经裂开了,我索性直接上手掰断,而后就见断面处似乎是一排紧密贴合的“铜片”。
不算很厚,每片也就是两毫米左右,宽度能有一公分多。
嘎吧——
小心抠下一片,是个很奇特的形状,就好像那种明尖钢笔笔尖侧面的样子……
我眨了眨眼,气息不自觉就一滞。
“这是……燕针首?”
小安哥凑上来看了一眼问:“燕真手是啥?这也不像手啊?”
“艹!”
我被小安哥逗笑了。
所谓“燕针首”,全名燕国针首刀币,是钱币的一种。
提到燕国钱币,大家听过见过最多的,往往就是明刀,但实际上除了明刀,燕国的货币还有贝币(天然贝币和骨石陶仿贝币)、尖首刀、针首刀、方足布、圜钱、齐明刀以及用于找零的截首刀。
其中燕明刀最便宜。
按当年的行情,一枚品相完好的普品燕明刀,比银元强不到哪去,也就五六十块钱左右,因为燕明刀流行于燕国中后期,出土量很大,版别也比较多,比如“圆折”、“方折”、“磬折”什么的。
各种版别全加起来,我估计存世量很可能不低于二十万枚。
其次是圜钱(约五万枚)、尖首刀(一到两万枚)、齐明刀(万枚左右)、截首刀(数千到万枚)、方足布(几百近千枚)。
而最少见的,就是这个针首刀。
一方面是因为,针首刀主要流通于燕国北部与山戎、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属于“区域型货币”,甚至有种说法是,针首刀就是山戎部族首创,从削刀逐渐演化而来的。
另一方面在于,燕国北境这一片现在也不是很发达,更别提两千多年前了,铸币的工艺相对粗糙,传世不易,而但凡有出土,也基本都是挖出来就碎了,全品十分难得。
以至于,千禧年的时候,针首刀的存世量,甚至都不足百枚。
其实原本齐明刀也很少。
因为齐明刀是乐毅占领齐国时铸造的,总共也没造几年,但在1960年的时候,河北沧县肖家楼窖藏,一次性就出土了将近九千枚,直接把齐明刀的逼格拉低了。
当然了,以上说的存世量,都是针对于普品而言。
你不能拿“圜钱明四”、“燕字圆折”、“齐化共金”这一类,公认的战国钱币大珍,来代表所有圜钱和明刀,那属于抬杠。
这里多说一句,就是明刀中的这个“明”,其实它不是明,而是“匽”的异化字,只不过因为看起来像“明”,一开始就读作了“明”,改不过来了。
听完我的科普,小安哥打量着一瞅就不是很小的铜疙瘩,压低声音问:“那这玩意单枚能值多少钱?”
看到没?
这就是干过和没干过的区别。
藏银的那趟活儿,小安哥也属于全程参与,他很清楚钱币这东西要想发财,看的并不是有没有大珍,而是单枚的价格。
玩筒子就这样。
那些一门心思赌大珍的,几乎全赔了,赔的裤衩子都不剩,而那些兼顾批发零售,玩普品赚差价的,则是大部分都发了。
因此提醒各位,筒子这东西,能不碰就不要碰。
尤其是赌大珍,非常容易上瘾。
因为开筒子不像赌石什么的,赌石你至少还得买个锯呢,开筒子有把改锥就行了。
再加上现在各种回锅剩货、屌坑货、X光货,甚至于假货,比比皆是,除非你能真正接触到一线,不然赌到大珍的概率基本就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