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用来插辫子的。
作为游牧民族,东胡少女的发型以“方便骑马、不易松散”的多股辫发为主。
日常生活中,她们的辫子都是散着,或用牛皮绳简单一绑,到重要的活动或接待贵客时,为了表示庄重,就会用簪子将发辫扎起,束在脑后。
由于铜簪足够长,簪尾插|进发辫后,簪首和玛瑙桶珠会垂坠在两侧,每到行止起坐,玛瑙桶珠都会来回滑动,有点类似后世中原地区的步摇,样子非常好看。
这东西博物馆里都没有。
我也只是几个月前,在资料里看过文字,没想到这一次,居然能有幸上手儿实物。
“不错,好东西!”
光头饰就这么精致,身上肯定也不会差,仔细欣赏一番后,我将铜簪递给程涛,转过身继续翻找。
很快。
扒开头部两侧的碳化物,我又翻出一对耳饰。
和中原不一样,东胡贵族少女是不打耳洞的,他们的耳部饰品多为“垂坠式”,而且尺寸往往很大很醒目,目的是方便在骑马的时候,识别其贵族的身份。
比如我摸出来这一对。
单只佩饰就有四件,分别是两颗直径一点五公分的绿松石圆珠,一条长七公分的红色玛瑙管子,以及一枚侧飞样式、蒜瓣大小的青铜鸟牌。
仔细一找,我摸到了连接耳廓的青铜勾,铜勾底下弯曲成环状,是用来连接佩饰穿绳的。
这就能看出来,两千年前的东胡少女,耳根子指定很硬。
因为这四件东西加在一起,几乎都快赶上鸡蛋重了!
接下来,缠丝玛瑙松石蛙形扣项圈、三排红缟玛瑙水晶双狼扣鹿首项饰、一对青铜胎嵌玛瑙圆牌臂钏、青铜羊首带钩坠铜铃玛瑙管串腰饰链、两只透雕虺纹和田白玉手环。
从头到脚撸了个遍,除去和田玉手环,其余全是玛瑙加青铜的搭配,超一半都是组合型大件儿。
不难看出,手环肯定不是原生的东胡器。
一方面是风格不相配,虺纹明显是燕国贵族标志,而且透雕玉石的工艺要求也比较高,以东胡这种游牧民族的生产力,当时应该是做不出来的。
另一方面,东胡压根就不流行手环、镯子一类的腕饰。
因为他们骑马时,手腕需要频繁活动,带镯子什么的会影响动作,相比之下,臂钏才是主流的“必戴款”,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很好的保护手臂不被马鞍擦伤。
我估计嘛……
嘿嘿,这两只手环能出现在殉葬棺里,指定是两千年前的某一天,姬伯大哥被这大高个儿、大长腿的异族漂亮小姑娘伺候美了,随手赏赐给她的……
这里可能有小伙伴会问:玛瑙玛瑙,怎么全是玛瑙,你就那么喜欢玛瑙么?
不是我喜欢啊!
而是赤峰这地方,他就产玛瑙。
再加上往东翻过努鲁尔虎山,就是辽宁北票,这地方更是中国最早、最大的红缟玛瑙产地。
说白了,除了玛瑙和河磨玉,这地方也没别的好东西。
更何况,还是在那个诸侯纷争、交通极其不便的时代,东胡人总不可能跑到南方,进口高级材料做首饰吧?
再三检查过后,除了骨头和碳化物,棺材里再没其他东西可捡。
可以!
别看就一具殉葬棺,但却是薄棺厚葬,包子有肉不再褶上!
更关键的是,真的是一样破烂儿都没有。
这种东家掏起来,感觉相当过瘾,打从我入行以来,还是头一次碰到。(实际上纵观我的职业生涯,类似情况总共也没碰上过几回)
暗自考虑片刻,我搓着下巴连连点头。
东胡首饰的存世量十分稀少,这一大套下来,甭管单件出还是打包出,绝对都能卖个好价钱。
“小萧兄弟…”
正琢磨着,程涛忽然拍了拍我肩膀。
我扭过头,就见他笑眯眯的看着我,开口说道:“跟你商量个事儿,这批东西,我想落个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