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娱乐,吸烟室
吸烟室不大,靠墙摆着一组灰色布艺沙发,茶几上摆着三十个烟灰缸,里面已经有不少烟蒂。
张辰斜靠在靠窗的沙发上,二郎腿翘着,手里夹着根点燃的中华,烟雾缭绕中眯着眼看宁昊在屋里...
阳光洒在奠基碑上,石面泛着温润的光泽。林小野站在人群中央,没有说话,只是静静望着那行刚刚刻下的字。风从山脊掠过,带着初春泥土的气息与远处杜鹃的啼鸣。台下站着近百位曾被封杀、被驱逐、被遗忘的创作者,他们中有拄拐的老导演,有抱着孩子来参会的女编剧,也有满脸稚气却眼神坚定的年轻纪录片人。他们的手握在一起,像一片在风暴后重新挺立的林木。
仪式结束时,杨晓芸递来一个密封档案袋:“公安部刚送来的,编号‘H-07’,说是陆沉舟二十年前参与调查的一起旧案副本。组长说……你该知道了。”
林小野回到办公室已是深夜。窗外月色清冷,他拆开文件,第一页是一张泛黄的照片??一群矿工站在山西某乡镇政府门前举着横幅,背景墙上写着“还我青山绿水”。拍摄时间:2004年5月12日。照片下方标注:**“红岭事件”初步取证材料(未立案)**。
他继续翻阅。原来早在二十年前,陆沉舟还不是气象学家,而是中纪委派驻文化系统的特派调查员。他曾秘密走访全国七个省份,收集地方政府干预文艺创作的证据,其中最核心的线索正是“红岭煤矿污染题材纪录片遭强制删改事件”。当时一名央视编导试图拍摄该题材,却被地方宣传部以“影响社会稳定”为由叫停,原始素材全部销毁。陆沉舟顺藤摸瓜,发现背后竟有一套跨省联动的“舆情预控机制”,其运作模式与如今的“红名单”系统惊人相似。
更令人震骇的是,在一份手写笔记中,陆沉舟写道:
>“我查到一个代号‘静默工程’的内部项目,由三个部委联合推动,目标是建立全国性文化风险评估模型。它不针对具体作品,而是对创作者进行人格画像、情绪倾向分析和社交网络扫描,提前标记‘潜在不稳定因素’。”
>
>“这不是审查,是预测性压制。他们在用数据驯化思想。”
林小野心头一紧。这不就是“红名单”的前身吗?赵世坤不过是执行链条末端的一环,而真正孕育这套体系的土壤,早已深埋多年。
他立刻联系苏娅:“我要见陆沉舟。”
两天后,在杭州一家隐蔽疗养院的会客室里,林小野终于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老人。他比记忆中苍老许多,右半边脸仍有轻微麻痹,说话缓慢而吃力,但眼神依旧锐利如刀。
“你来了。”陆沉舟用左手艰难地写下几个字,“我知道你会来问‘静默工程’。”
林小野点头:“它是真实存在的?”
陆沉舟闭上眼,良久,才缓缓点头。他示意护士拿来一台老旧录音机,按下播放键。
一段沙哑的声音响起:
>“2006年3月,我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质疑:如果我们把所有苦难都剪掉,只留下欢笑,那这种欢笑还能叫真实吗?会后,有人找我谈话。他们没威胁我,只是说:‘同志,你要明白,稳定比真相更重要。我们不是不让你们拍,是要你们学会怎么拍得让人安心。’”
>
>“三个月后,我的调查权限被撤销,档案转入‘观察名单’。再后来,我主动申请调往西北气象站……因为我怕自己哪天会忍不住说出来。”
录音结束,房间里寂静无声。
林小野低声问:“为什么现在愿意说?”
陆沉舟睁开眼,用颤抖的手指在纸上划出一句话:**“因为你们让我看见了光。”**
那一刻,林小野忽然明白,这场战斗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勇,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在黑暗中传递火种的结果。陆沉舟藏起了证据,但没有熄灭火苗;程砚秋病倒前写下“别停”;周正华在晚年选择忏悔;林晚秋守着手稿十二年……他们都曾低头,但从不曾真正屈服。
回昆明的路上,林小野接到了陈露的紧急电话:“我们在‘红名单’数据库里发现了新的层级??‘影子名单’!它不在主表中,而是嵌套在一个加密的时间戳序列里,记录的是已经被‘转化成功’的人。”
“转化成功?”林小野皱眉。
“就是曾经反抗过体制的人,后来接受了资源扶持、职位安排或公开道歉,转而成为系统代言人。”陈露声音发抖,“名单上有三十一个人,其中包括……李维安。”
林小野猛地攥紧手机。
李维安,曾是九十年代最具批判精神的纪实导演,代表作《断裂带》揭露国企改制中的工人下岗困境,引发全国讨论。可就在2010年后,他突然转型拍摄主旋律大片,《铁血长城》《荣耀之路》接连获奖,被誉为“思想觉悟提升典范”。业内传言他“被招安”,但从无人敢证实。
现在,证据摆在眼前:他在2011年签署了一份《个人创作方向调整承诺书》,并在三年内接受专项基金扶持超两千万元。文件备注栏写着:“已完成思想疏导,具备示范价值。”
林小野感到一阵恶心。这不是个别背叛,而是一种制度化的收编策略??你不服从,就封杀;你妥协,就奖赏。用利益编织牢笼,让叛逆者变成帮凶。
他当即召集团队召开紧急会议。
“我们必须发布‘影子名单’。”他说,“不是为了羞辱谁,而是让人们看清这个系统的完整逻辑:它不仅打压异见,还制造虚假的和解叙事,把投降包装成成长。”
杨晓芸犹豫:“可一旦公布,会不会引发舆论反噬?很多人曾视李维安为精神偶像。”
“那就更要公布。”林小野目光坚定,“我们要的不是神坛上的英雄,而是真实的代价与选择。如果连这点痛都不敢面对,我们凭什么谈真相?”
七十二小时后,“影子名单”专题上线。“回声档案馆”官网同步推出互动页面:**“你是否也曾改变过自己的坚持?”**数十万网友留言自述经历??有记者因报道敏感事件被迫转行做娱乐主播;有作家为出版小说删除全部政治隐喻;有演员在资本压力下公开支持劣迹艺人……
一条高赞评论写道:“原来我们都不是软弱,只是太孤独。”
风暴再起。
三天内,十七家媒体联合发文批评“污名化归顺者”,称此举“撕裂文艺界团结”。某权威评论公众号甚至指责林小野“以正义之名行霸凌之实”,并暗示其背后有境外势力支持。
与此同时,压力再度袭来。
基金会账户被冻结,理由是“涉嫌非法获取国家机密”;两名技术骨干收到税务稽查通知;更有匿名人士在网络散布林小野早年留学期间“接受反华组织资助”的谣言,企图抹黑其动机。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心理层面??一封伪造的“遗书”在网络上疯传,署名竟是已故的巴特尔。内容声称他临终前后悔参与“赎罪录”计划,劝告后人“莫再执迷”。
林小野几乎窒息。他知道,这是典型的认知战手段:摧毁你的信誉,瓦解你的道义基础,让你的支持者开始怀疑。
但他也清楚,敌人越是疯狂,说明他们越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