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琴姐,你还在这儿精打细算,担心成本太高。”
“牛总倒好,一个劲儿地给员工涨工资。”
“说实话,你们俩这反差也太大了,真是太逗了。”
她走到李慧琴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
“依我看,你就按照牛总说的标准核算工资吧。”
“牛总心里有数,他既然敢这么定,就肯定有把握让养殖场盈利。”
“再说了,咱们办企业不光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工资高一点,大家干活才有劲头,养殖场才能发展得更好。”
李慧琴看着牛大壮自信的眼神,又看了看李欣怡信任的表情,心里的担忧渐渐消散。
她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好,那我就按照这个标准重新核算收益。”
“不过大壮弟弟,我可得跟你说好了,要是最后盈利不如预期,你可别后悔。”
“后悔?我从来就不知道后悔两个字怎么写。”
牛大壮笑着说,“你就放手去算,就算短期内不盈利也没关系。”
“咱们眼光要放长远,只要把养殖场的口碑做起来。”
“只要把桃源品牌打出去,以后肯定能赚钱。”
“那时候,我们就靠桃源这两个字赚大钱!”
李慧琴手里的树枝无意识地在地上划着圈,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懵懵的状态。
她万万没想到,牛大壮规划养鸡场的核心逻辑竟然如此简单。
先保证桃源村村民有活干、有钱赚,再谈盈利。
而且对“收入大于支出”的盈利区间没有任何明确要求。
这种看似“不计成本”的思路,与她多年来精打细算的养殖经验完全相悖。
所以,李惠琴突然间就整不会了,因为她有些难以接受这种经营理念。
缓过神后,李慧琴深吸一口气,决定按照自己过往的养殖数据。
重新梳理一遍成本与收益,希望能让牛大壮更清晰地认识到实际运营中的问题。
“大壮弟弟,野山鸡的出栏价格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
李惠琴蹲下身,用树枝在地上列起数据,并侃侃而谈:
“品质好的散养野山鸡,能卖到几百块一只,而普通的大概一百多;”
“要是赶上市场饱和,七八十块也得卖,咱们按保守估计,取个中间值。”
“一只按120块算,这个价格在市场上比较有竞争力。”
李惠琴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1000个鸡舍全部投入使用的话。”
“理想状态下,三个月后就能开始循环出栏。”
“按照每批养殖周期三个月、分三批循环计算。”
“每个月理论上能出栏30万只,毛收入就是30万×120=3600万。”
“但这只是理想情况,实际运营中,损耗和风险都得考虑进去。”
李慧琴指着地上的数字,语气严肃:“首先是自然损耗,鸡苗孵化有成活率。”
“还有养殖过程中会有意外死亡,再加上可能出现的瘟疫等等。”
“就算防控到位,至少得减半计算,实际月出栏量能有15万只就不错了。”
“其次是销售问题,15万只鸡每月要全部卖出去,难度很大。”
“咱们现在主要依赖桃源酒店和超市,短期内消化不了这么大的量。”
“所以得慢慢拓展外部渠道,这么算下来,每月毛收入大概在1800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