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运输生死线(第1/2页)
重庆方面的协作工厂开足马力。
第一批按照严格标准生产的模块构件,主要是动力车间和机加车间的钢柱、钢梁、屋架以及大型墙板,终于陆续下线。
通过长江水运和刚刚修通的支线铁路,运抵了距离906厂最近的一个山区物资转运站。
赵四和王永革提前赶回906厂,与冯卫国一起,组织了一支由厂里最精干的司机、修理工和工程兵组成的运输分队。
调配了全厂仅有的几辆载重卡车和一台老旧的履带式拖拉机,前往转运站接应。
当赵四在转运站看到那些堆砌如山的钢构件时,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尽管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了运输的极限尺寸和重量,并尽可能做了分解,但一些主梁和屋架的整体尺寸依然庞大得惊人,长度超过十米,重量达到数吨。
将这些“庞然大物”运过那九曲十八弯、最窄处仅容一车通过的盘山险路,其难度和风险远超寻常。
运输车队在转运站进行了简单的捆绑加固后,小心翼翼地驶上了返程的险峻山路。
赵四坐在头车的副驾驶位置上,目光紧盯着前方如同肠子般缠绕在山腰上的土石路。
车队像蜗牛一样缓慢爬行,发动机发出沉闷的咆哮,每一次转弯都让人心惊肉跳。
司机紧握方向盘,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
起初的一段路还算顺利,虽然颠簸,但路面相对宽阔。
然而,当车队逼近一个被称为“鬼见愁”的连续发卡弯路段时,真正的考验降临了。
“鬼见愁”名不虚传。
一侧是近乎垂直的峭壁,另一侧则是云雾缭绕、深不见底的悬崖。
路面不仅狭窄,而且因为前几日的降雨,有些地方出现了小范围的塌方,散落着碎石和泥土。
最关键的是,其中一个近乎180度的急弯,转弯半径极小,外侧路基还有松软的迹象。
头车装载着一件最长的屋架,在尝试通过这个急弯时,后轮外侧猛地一沉,压垮了松软的路基边缘。
整个车尾瞬间向悬崖方向倾斜,沉重的屋架也跟着移位,发出令人牙酸的金属摩擦声!
司机死死踩住刹车,脸吓得煞白。
车队被迫全部停下,进退两难。
“不行!过不去!这弯太急了,车太长,构件也太重!”
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跳下车,查看情况后,冲着赶过来的冯卫国和赵四喊道,声音带着绝望。
“除非把构件拆了。”
“但这大家伙,怎么拆?拆了到现场还能装回去吗?”
现场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工兵们试图用撬棍和石块垫高下沉的车轮,但效果甚微,而且极其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车辆侧翻坠崖。
后面堵着的车队司机们也纷纷下车,围拢过来,看着险情,议论纷纷,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无助。
难道模块化建厂的宏伟构想,还没开始就要夭折在这第一条运输线上?
冯卫国眉头紧锁,看着那悬在半空的卡车后轮和巨大的屋架,又望了望身后绵延的车队和远处群山环抱中的建设工地,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他经历过无数枪林弹雨,但面对这种技术性的天堑,一时也感到束手无策。
就在这时,赵四快步走到险情最前沿。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惊慌失措,而是极其冷静地观察着现场情况。
卡车的倾斜角度、屋架的结构、弯道的几何尺寸、悬崖的深度、以及可用的工具和人力。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前世积累的工程经验、系统赋予的力学知识、还有各种奇思妙想,在这一刻碰撞融合。
一个大胆而细致的方案,迅速在他脑海中成形。
“冯主任,有办法!”
赵四转过身,语气沉稳而肯定,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什么办法?快说!”
冯卫国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硬闯肯定不行。我们化整为零!”
赵四指着那巨大的屋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68章运输生死线(第2/2页)
“这个屋架,本身是由三段主弦杆和若干腹杆通过高强螺栓连接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