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模块化建厂(第1/2页)
铸造车间试验的成功,像一阵风似的传遍了整个906厂建设工地。
赵四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部里来的年轻专家”这样一个模糊而略带疏远的标签,而是成了“有真本事”、“能解决大问题”的代名词。
冯卫国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表面的客气和暗中的审视,而是真正将其视为可以倚重的重要技术骨干,甚至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开始主动征求他的意见。
赵四并没有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
他利用冯卫国的信任和新建立的威信,拿着特批的条子,开始在庞大的906厂建设工地更深入地调研。
他不再局限于铸造车间,而是走遍了各个建设区域:
正在开挖巨型基坑的动力车间、依山而建正在浇筑混凝土墙体的机加厂房,
铺设着复杂管道的辅助设施区、还有那条为了运输大型设备而艰难拓宽的盘山公路。
他看得越多,眉头皱得越紧。
眼前的建设场面堪称壮观,成千上万的工人喊着号子,挥汗如雨,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令人动容。
但在这热火朝天的背后,他看到了太多的问题和巨大的浪费。
由于地处深山,几乎所有建筑材料都需要从山外运入,漫长的补给线和糟糕的路况,使得水泥、钢材、木材等大宗物资供应时断时续,经常出现停工待料的情况。
工地上缺乏大型吊装设备,许多大型预制构件和机床基础只能靠最原始的人力配合简单的桅杆、滑轮组进行安装,效率低下,且安全隐患极大。
各工种之间的协作也缺乏有效统筹,土建、设备安装、管道铺设经常相互干扰,返工现象屡见不鲜。
赵四站在一个高坡上,俯瞰着脚下这片喧嚣而混乱的工地。
脑海中,前世现代化工厂建设的场景,与眼前这人海战术、粗放施工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意识到,照目前这种方式,不仅建设周期会被无限拉长,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也将是个天文数字。
而且最终建成的工厂,其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合理性也要大打折扣。
这对于争分夺秒、资源宝贵的三线建设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一个大胆的、颠覆性的想法,开始在他心中酝酿成形。
几天后,在906工程指挥部的例行调度会上,各工段负责人照例汇报着进度,诉说着遇到的困难,无非还是材料短缺、设备不足、施工难度大等老生常谈的问题。
冯卫国听着汇报,脸色凝重,手中的红蓝铅笔在摊开的总平面图上无意识地敲击着。
当轮到赵四发言时,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具体汇报某个车间的技术问题,而是站起身,走到了挂在墙上的那张巨大的厂区总平面图前。
“冯主任,各位同志,”
赵四的声音清晰而平稳,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我最近调研了全厂的建设情况,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和大家探讨一下。”
他拿起一根指挥棒,点在图纸上。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根源在于一点。”
“我们是在这深山沟里,从零开始,用最原始的方式,‘堆砌’一个现代化工厂。”
“每一个螺丝、每一块砖瓦,都要经历漫长的运输,然后在这缺乏大型机械的现场进行施工。”
“这就像是在战场上,让士兵们现挖矿、现炼铁、现造武器,然后再去打仗,效率太低,代价太大!”
这个比喻形象而尖锐,让在座的不少人都陷入了沉思。
冯卫国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赵四。
“赵专家,那依你看,该怎么办?”
“总不能把工厂建到山外去吧?”
“这里的隐蔽性是第一位的!”
“冯主任说得对,隐蔽性是生命线。”
赵四肯定地点点头,话锋随即一转,
“但是,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
“不要把整个工厂都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的指挥棒在图纸上划动着。
“请大家看,一个工厂,无论多复杂,其实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
“比如,动力模块,主要是锅炉房、配电房;机加模块,是机床集中的车间;装配模块;还有办公生活模块等等。”
他停顿了一下,让众人消化这个概念,然后抛出了核心观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66章模块化建厂(第2/2页)
“我们能不能尝试‘模块化、标准化’建厂?”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人们交头接耳,对这个新名词感到陌生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