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两人不约而同地蹲下身子。等枪声过后,周慕云才低声道:“旅座的意思是,这是有人故意设的圈套?“
“还记得老周送来的那份情报吗?“谢文渊没有直接回答,“关于日军化学武器部署的。那份情报,来得也太及时了。“
周慕云倒吸一口凉气:“如果连老周都...“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谢文渊站起身,“但是慕云,这场战争,从来就不只是在战场上。“
第二天清晨,谢文渊主动约见吕特派员。会面地点选在江边的一处观察哨,这里视野开阔,不用担心隔墙有耳。
“特派员,“谢文渊开门见山,“我想了一夜,觉得您说得对。非常时期,确实应该以党国利益为重。“
吕特派员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道:“谢旅长能想通就好。“
“不过,“谢文渊话锋一转,“现在大敌当前,若是贸然整肃,恐怕会影响部队战斗力。我有个建议...“
他取出一份名单:“这些都是旅里的骨干军官。不如让他们戴罪立功,等打退日军这次进攻,再行调查不迟。“
吕特派员接过名单,目光在几个名字上停留良久:“谢旅长这是要以战功换时间?“
“特派员误会了。“谢文渊平静地说,“我只是不想让前线将士寒心。若是传出去,说军统在战事最吃紧的时候抓捕抗日军官...恐怕对委座的声誉也不利。“
两人目光交锋,空气中仿佛有火花迸溅。最终,吕特派员缓缓收起名单:“好,就依谢旅长。不过战后...“
“战后我亲自陪特派员调查。“谢文渊立即接话。
送走吕特派员,谢文渊独自在江边站了很久。江水滔滔,奔流不息,就像这个时代的大势,从不为任何人停留。他想起在黄埔军校时,教育长曾经说过:为将者,不仅要会打仗,更要懂政治。
“旅座。“程启明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刚收到消息,日军第十三师团主力正在向宣昌移动。“
谢文渊转身,脸上已经看不到刚才的忧色:“命令部队,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另外,给战区发报,请求空中支援。“
“还有,“他叫住正要离开的程启明,“让老周回来吧。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他这样的老交通员。“
程启明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是,旅座!“
当天的战斗异常惨烈。日军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向宣昌阵地发动了轮番进攻。谢文渊亲自坐镇一线,军装被弹片划破多处,左臂也受了轻伤。
黄昏时分,日军暂时退去。谢文渊正在包扎伤口,吕特派员突然出现在阵地上。这位一向整洁的特派员,此刻也是满身尘土,金丝眼镜上还沾着血迹。
“谢旅长,“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我是来告辞的。战区有新的任务。“
谢文渊站起身:“特派员不再调查了?“
吕特派员苦笑一声:“在这样的将士面前,还有什么好调查的。“他指了指阵地上正在修补工事的士兵,“我会向上峰如实汇报这里的情况。“
送走吕特派员,谢文渊登上观测所。长江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对岸日军的阵地上升起缕缕炊烟。战争还在继续,暗流依然涌动,但至少在这一刻,他们守住了一片净土。
“旅座,看!“观测兵突然指着江面。
顺着他指的方向,三艘挂着青天白日旗的炮艇正逆流而上。这是开战以来,中国海军第一次出现在这一带江面。
谢文渊举起望远镜,久久凝视着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在这一刻,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北伐时的景象,看到了那个充满理想的年轻军官。
“传令各部队,“他的声音在暮色中格外坚定,“今晚加派双岗,明日拂晓前完成工事加固。“
夜色渐深,长江的涛声如泣如诉。谢文渊在油灯下摊开信纸,开始给战区写报告。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记录着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的明争暗斗与血火考验。
窗外,一轮明月升起在江面上,清辉洒满战场。在这片被战争蹂躏的土地上,希望就像这月光,虽然微弱,却从未真正消失。